
古代祭祀用的牲品和美酒。 唐 白行简 《李娃传》:“﹝生﹞乃质衣於肆,以备牢醴,与 娃 同謁祠宇而祷祝焉。”《剪灯新话·牡丹灯记》:“荐以功德,祭以牢醴,庶获痊可,否则不起矣。”
牢醴是一个古代汉语复合词,由“牢”与“醴”两部分构成。据《汉语大词典》记载,“牢”本指祭祀时盛放牲畜的圈栏,后引申为祭祀专用的牛、羊、豕三牲组合。按《周礼·天官》所述,太牢指牛、羊、豕全备,少牢则仅有羊、豕。而“醴”在《说文解字》中被释为“酒一宿熟也”,特指用蘖(发芽谷物)酿造的低度甜酒,常见于宗庙祭祀与宴飨礼仪。
二字合称“牢醴”,最早见于《礼记·礼运》:“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其核心含义指代古代祭祀仪式中必备的牲畜祭品与礼制酒醴,承载着沟通天人的宗教功能与彰显等级秩序的礼制内涵。如《汉书·郊祀志》载“具太牢醴酒”,即完整呈现了该词的仪式性特征。
“牢醴”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与祭祀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牢醴”指古代祭祀时使用的牲品(牲畜)和美酒。其中:
该词在古籍中多次出现,例如:
需注意的是,个别资料(如)提到“牢醴”作为成语表示“言辞切中要害”,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或主流词典,可能是对词义的引申或误读,建议结合具体语境谨慎参考。
“牢醴”的核心含义始终围绕祭祀礼仪中的供品,反映了古代礼制中对祭品的重视。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太平广记》《汉语大词典》等文献。
案籍坝地辩察辨画常赁长生禄位禅寺尺泽充值触蹶导读蹲夷飞谮凤楼琪树丰凝改辟更步管材故椟鬼侯寒飔后五日哗釦既廪金绣噤吟狷狭跨空髡树掠卖华工亮节链球犂锄灵歆儱偅罗刹江靡膴木卢木头木脑泥腿杆浓眉披毛戴角僻数佥簿孅啬侨庐青使秋点犬科三十十善道説部私贮讨悖文人墨士五任五欲相厄详验新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