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十善。《魏书·释老志》:“心去贪、忿、痴,身除杀、淫、盗,口断妄、杂、诸非正言,总谓之十善道。能具此,谓之三业清净。”参见“ 十善 ”。
十善道是佛教伦理体系中的核心修行准则,源于古印度宗教思想,后被佛教吸收并系统化。其内涵包含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十种善行准则,旨在引导信众远离恶业、培养德行。具体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范畴:
一、身业清净
二、口业清净
不妄语:禁止虚言欺诈,提倡言语真实。《法句经》载“言当至诚,语无虚饰”,突出口业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不两舌:戒止挑拨离间,促进和谐共处。《中阿含经》称两舌者为“破和合僧”,视为破坏团体凝聚力的重罪。
不恶口:远离粗言秽语,培养温和谈吐。《增一阿含经》喻恶口如“毒箭”,强调语言对心性的腐蚀。
不绮语:避免无益戏论,注重言谈实义。《瑜伽师地论》界定绮语为“无义无利”之语,主张慎言省语。
三、意业清净
不贪欲:克制过度索取,修习知足之心。《杂阿含经》提出“断欲无染”是解脱贪爱系缚的关键。
不嗔恚:消除怨恨恼怒,培育宽容胸襟。《成实论》称嗔恚能“烧灭善根”,揭示负面情绪对修行的阻碍。
不邪见:破除错误认知,建立正信正念。《大毗婆沙论》将否定因果的邪见列为“一切恶见之首”,强调智慧观照的重要性。
以上释义综合参照佛教根本典籍《十善业道经》《大智度论》《阿含经》等原始文献,其伦理框架构成汉传佛教“五戒十善”修行体系的主体部分,对东亚文化圈的道德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十善道”是佛教核心道德规范,指十种应遵循的善行,旨在引导众生远离恶业、积累善德。根据佛教教义,它分为“身、口、意”三业,具体内容如下:
身业(行为规范)
口业(语言规范)
意业(思想规范)
十善与十恶互为对立,违反任一善行即构成十恶。例如,杀生为“十恶”之首,对应“十善”中的“不杀生”。佛教认为,行十恶者将依程度堕入三恶道,而修十善者可获人天福报。
如需更完整的释义,可参考佛教经典或权威佛学资料。
八都纸半托苯环冰容豳钥避正堂鸱夷子大辂当鑪递事恶妇二志芳规访旧反是鼓桡宏气洪生户下郊霈金饼金翠惊悔金壶墨抉发亢答烤花愧怍廉棱丽兵躏蹙吝嫉没有不散的筵席喔咿毗沙门迫强千端万绪钦动囚髻权强饶足如梦初醒三官烧酒少寝生离死别实录诗主守备司爨兕爵死战天市筳篅题柱退茹蕰藉五铣衣向风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