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法度。《诗·小雅·小旻》:“民虽靡膴,或哲或谋。” 郑玄 笺:“膴,法也。”一说,谓不多。 陆德明 释文:“靡膴……《韩诗》作‘靡腜’,犹无几何。”
“靡膴”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具体如下:
(1)无法度
汉代郑玄在笺注中认为“膴”通“法”,即“靡膴”指社会缺乏规范或法度,可理解为“无章可循”。
(2)数量不多
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提到,《韩诗》版本将“靡膴”写作“靡腜”,并解释为“犹无几何”,即“数量稀少”或“没有多少”。
两种解释的差异源于不同学者对古籍的注解角度:
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文献研究或对《诗经》的注解分析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诗经》相关注疏及《经典释文》等古籍。
靡膴,是一个古汉字词,属于现代汉语词汇,是形容某物质松软无力、缺乏韧性的意思。它的拆字构成是革和亏,部首是革。在现代汉字中,它的总笔画数是22画。
该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易·乾卦》中:“乾元亨,利贞。青膴有丧。”在此处,“青膴”指的是力量不足、无法恢复的状态。
靡膴在繁体字中为「靡膴」,拆分和部首都与简体字相同,总笔画数也不变。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中,靡膴的形状有些不同。例如在《说文解字》中,靡膴的形状为「靡」加上「衣」。这种汉字写法经过演变和简化后才形成了现代的靡膴。
一些例句中可以看到靡膴的用法:
1. 这块布料靡膴无力,无法成为衣物的材料。
2. 那个球队的防守虚弱,毫无靡膴可言。
靡膴的组词有:靡靡之声、靡不有初、膴膴不绝。
与靡膴近义词有:柔软、松垮、无力。
与靡膴反义词有:坚硬、有力、有韧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