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0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将中国东南沿海的贫苦劳动人民诱骗贩卖到殖民地去的活动。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公开在中国一些口岸设立洋行,经营这种“苦力贸易”。华工大多被装在称为“浮动地狱”的船上运往美、澳等洲,卖给农场主或资本家从事奴隶劳动。
“掠卖华工”是指17世纪至20世纪初,西方殖民者通过诱骗、绑架等手段将中国东南沿海的贫困劳动者贩卖至海外殖民地的历史事件。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掠卖华工”源于殖民扩张时期,西方列强为开发美洲、东南亚等地殖民地,以“苦力贸易”为名,将中国劳工(称“猪仔”)当作商品贩卖。其本质是奴隶贸易的延续,与非洲黑奴贩卖性质相似。
诱骗与绑架
殖民者通过洋行和“协议堂”等组织,利用地痞流氓在厦门、广州等口岸诱骗或绑架贫苦民众。华工被囚禁于“猪仔馆”,遭受非人待遇,甚至在胸前烙上贩卖地缩写(如C代表加利福尼亚)。
运输与贩卖
华工被塞进“浮动地狱”(运输船),途中死亡率高达14%-45%。幸存者被卖至美洲种植园、矿山或东南亚种植园,从事奴隶劳动。
对华工的摧残
劳工遭受虐待、疾病和剥削,女性(称“猪花”)更被卖至妓院或富户为妾,形成系统性人口贩卖链。
国家主权沦丧
1860年《北京条约》和1866年《招工章程条约》使掠卖华工“合法化”,清政府丧失对劳工的保护权。
这一事件暴露了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殖民主义的残暴,成为近代中国屈辱史的缩影。华工的苦难也为海外华侨社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部分反抗行动(如琉球八重山岛逃亡事件)体现了民族抗争精神。
注:若需更完整史料,可查阅(《历史上的今天》)、(道客巴巴)等来源。
掠卖华工是指将中国劳工迫使至外国或殖民地进行勞动或買賣。掠卖华工这个词由三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手部首 “扌”,止部首 “止”和口偏旁部首 “口”。它的笔画总数为14画。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当时许多国家和殖民地的人员需求增加,而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各种非法手段被用来掠夺中国劳工,他们被迫离开家乡,去外国或殖民地工作。
“掠卖华工”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掠賣華工」。
在古时候的汉字书写方式中,掠卖华工的写法有所不同。例如,“华”在古代常写作“華”,表示美丽而高贵。而“工”表示劳动或工作。因此,掠卖华工的古代写法可能是“掠賣華工”。
以下是一个例句:
他们用欺骗和暴力手段来掠卖华工,剥削他们的劳动力。
一些相关的组词包括:
- 掠夺: 指以暴力或欺诈手段抢夺他人的财富或权利。
- 奴隶: 指被剥夺自由并被迫为他人工作的人。
- 劳工: 指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的工人。
一个近义词是人口贩运,也指非法运送、贩卖人口来进行剥削或奴役。
一个反义词是平等劳动机会,指为所有人提供公平和平等的工作机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