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ecial economic region] 我国设置的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特区
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的区域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为开放的政策,如实行优惠税率,提供良好的、安全的、可靠的投资环境,建立事权集中、高效能的管理体制,以增加外汇收入,繁荣经济。《解放日报》1984.6.11:“经济特区主要是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特区(Economic Special Zone)是指由国家划定、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区域,旨在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其核心特征包括: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经济特区指“中国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而划定的、采取特殊经济政策和灵活措施的特定区域”。《经济学大辞典》进一步明确其功能为“通过减免关税、放宽外资准入等政策,发展外向型经济”。
实行区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如减免企业所得税、简化行政审批、开放资本流动等,例如深圳特区早期实施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以发展出口加工、国际贸易、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如厦门特区重点发展台商投资与海洋经济。
赋予地方政府更大自主权,推行“小政府、大社会”管理模式,优化营商环境。
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举措(始于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为全国市场化改革提供试点经验。世界银行报告指出,特区政策使中国外资引入规模在1980-2000年间增长120倍,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术语扩展:经济特区的英文术语“Special Economic Zone (SEZ)”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采纳为标准经济分类,定义为“主权国家内具有独特监管框架的区域”。
参考资料来源
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简称SEZ)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划定特定区域并实施特殊政策、灵活管理体制和优惠措施,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特殊经济区域。以下从定义、历史背景、主要特点及作用等方面综合解析:
经济特区的核心特征是“政策特殊性”,其本质是以外向型经济为导向的改革开放试验区。根据和,经济特区通过减免关税、降低企业所得税(如减按15%征收)、简化行政审批等优惠政策,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推动区域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需注意的是,经济特区并非政治特区,其“特”仅体现在经济领域。
政策与体制特殊
优惠措施集中
经济特区承担着改革开放窗口、创新试验田、区域经济引擎三重角色:
截至当前,中国共有7个国家级经济特区(含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各省市亦设立类似开发区。尽管部分早期特区(如汕头)因区位或政策执行问题发展滞后,但整体上经济特区仍是中国融入全球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如需更详细政策案例或历史脉络,可参考、4、11等来源。
白雪雪八物编译边执簸扬糠秕乘人之危驰跑瘳疾蠢殷出挑窞处鼎跃帝室犊儿独照恩书法籙俘纍高棉国难当头孤孺鸿溶将军绩纺絶轨絶垠剧论苦累篮笋离本僥末隶家乱七八糟乱心濛茸庙攻木戾胖墩墩气动亲事官祈喜润黩桑儿沙地神秀设焰口实打实使用面积水犀手顺履厮称土窟春罔替温软文瑞无可比拟无可非难无声虎校比宵晕心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