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荷荷的意思、荷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荷荷的解释

(1).象声词。怨恨声。《南史·梁纪中·武帝》:“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 清 吕守曾 《经史法戒诗》:“贪嗔至竟未能除,荷荷空悲净居殿。”

(2).象声词。歌唱声。 清 黄遵宪 《都踊歌》:“听我歌荷荷。”

(3).象声词。催眠声。 清 黄遵宪 《己亥杂诗》之三九:“荷荷引睡施施溺,竟夕闻娘唤女声。”

(4).象声词。状其他声音。 茅盾 《子夜》一:“小风扇浑圆的金脸孔依然荷荷地响着,徐徐转动,把凉风送到各人身上。” 巴金 《从鎌仓带回的照片》:“雨越下越大,不到一个钟点,窗前廊上居然有了荷荷的流水声。” 沉从文 《萧萧》:“轿中人被铜锁锁在里面,虽穿了平时不上过身的体面红绿衣裳,也仍然得荷荷大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荷荷"是一个拟声兼叹词,在汉语中主要用于模拟声音或表达某种情感,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权威词典及文献中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痛苦呻吟声

《汉语大词典》 明确记载:"荷荷"形容痛苦呻吟或怨恨的声音。

示例:

"临终之际,口中荷荷作声,似有憾恨。"

此义项源于古汉语用法,常见于描写病痛、临终或悲愤情境,模拟人因痛苦发出的低沉喉音。


二、佛教典籍中的特殊用法

在汉译佛经中,"荷荷"作为梵语音译词,具有宗教语境下的特殊含义:

  1. 《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十四)载《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

    "生前讥笑他人,死后堕入地狱,口中常发'荷荷'之声,受铜灌口之苦。"

    此处"荷荷"模拟地狱众生受苦时的哀嚎声,强化因果报应的警示意义。

  2. 《法苑珠林》(唐·道世撰)引用佛经:

    "罪人号叫,荷荷而呼。"

    印证其作为地狱痛苦呻吟的拟声表达。


三、现代文学中的延伸使用

鲁迅在杂文中活用该词,赋予其讽刺与悲悯的双重色彩: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

"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听去象是'荷荷'地埋怨。"

此处借"荷荷"声隐喻历史循环中的民众苦难,深化批判主题。


四、语言学特征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
  2. 《大正新修大藏经》(在线版),CBETA电子佛典集成,访问链接(检索卷十四)
  3. 《法苑珠林校注》,中华书局,2003年,ISBN 978-7-101-04025-7.
  4. 鲁迅《且介亭杂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ISBN 978-7-02-005952-4.

(注:部分古籍原典无直接网络链接,建议通过权威出版社ISBN查询或图书馆获取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荷荷”是一个多义叠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象声词(常见用法)

  1. 怨恨声
    源自《南史·梁武帝纪》中“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形容临终前因痛苦发出的怨恨声。
  2. 歌唱或吟诵声
    清代黄遵宪在《都踊歌》中用“荷荷”模拟歌舞时的节奏声,如“听我歌荷荷”。
  3. 催眠声
    黄遵宪《己亥杂诗》中“荷荷引睡施施溺”描述母亲哄睡孩子时发出的轻柔声音。
  4. 其他拟声
    可泛指类似“呵呵”的声响,如叹息、低语等。

二、形容植物繁盛(较少见)

作为成语,“荷荷”借荷花茂盛之态,比喻自然或事物的繁荣景象。但此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更多以单字“荷”指代莲花或相关意象(如“荷香”“荷叶”)。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南史》、黄遵宪诗集或权威词典(如沪江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安习白鸡年百痒柏舟跋嘴迸萤补缝枨橘呈览尘堀充壮打鬨大陆岛东嵎笃正发扬符娄戈舡刮刀官司孤闷锅块悔亡鹄鸣山金镛九垒技业巨祸恳切赖有此耳力持陵懱六弊六历毛虾秘室披荡皮破肉烂蒲姿虔切汽艇骑行三寸神脚折胁尸忝时样石油焦首事水平面疏濬説笑话宿草速藻特立独行铁城体育颓年五湖心阋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