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襴衫,系革带。古代士大夫的服饰。《元史·祭祀志五》:“ 至元 十年三月,中书省命春秋释奠,执事官各公服如其品,陪位诸儒襴带唐巾行礼。”参见“ 襴衫 ”。
“襕带”是古代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服饰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词义
指穿着“襕衫”并系“革带”的装束组合。其中:
历史出处与用途
据《元史·祭祀志五》记载,元代至元十年(1273年)祭祀典礼中,陪祭的儒生需穿戴“襕带”搭配“唐巾”行礼,表明其用于正式礼仪场合,体现士人身份。
文化意义
襕带不仅是服饰,更是古代士人阶层“礼制”的体现,通过服饰形制强化社会等级与礼仪规范。其搭配方式(如材质、颜色)可能随朝代更迭有所变化,但核心功能始终与身份标识相关。
如需进一步了解“襕衫”的具体形制或不同朝代演变,可查阅古代服饰专著或权威历史文献。
《襕带》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用于系扣服装的带子。也可以指代用于束腰的带子。这个词主要在中国传统服饰中使用。
《襕带》由衣服的部首组成,分别是“衣”和“带”。总共有12个笔画。
《襕带》的来源比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服装多采用系带来固定和装饰。这个词在《说文解字》中被记录下来,用于描述这种带子。
《襕带》的繁体字为「襕帶」。
在古代,襕带的写法可能有一些变化。例如,可能会写成「襤带」或「襕带」。不同的变体可能是因为不同地区的书写习惯或个人偏好。
1. 她系上一条漂亮的襕带,让整个衣服更加完美。
2. 我的那条襕带太短了,怎么也系不上。
襕衣、襕袍、襕裙、襕鞋、襕扣
腰带、束腰带、系带
解襕、散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