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物的意思、抚物的详细解释
抚物的解释
(1).体恤部属。《宋书·临川王义庆传》:“ 义庆 留心抚物,州统内官长亲老不随在官舍者,年听遣五吏餉家。”
(2).抚摩物件。 宋 苏轼 《次韵范纯父涵星砚月石风林屏诗》:“抚物怀人应独叹,作诗寄子谁当听。”
词语分解
- 抚的解释 抚 (撫) ǔ 慰问:抚恤(安慰和周济)。抚慰。安抚。抚爱。 扶持,保护:抚养成人。 轻轻地按着:‰摩。抚摸。抚琴(弹琴)。抚今追昔。 同“拊”。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 物的解释 物 ù 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事物。生物。物体。货物。礼物。文物。物价。物质。地大物博。物极必反。 内容,实质: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物议(群众的批评)。待人接物。物望所归(众望
专业解析
“抚物”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文言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核心释义
指以仁爱、体恤之心对待外物或他人。它强调的是一种主动的、带有情感温度的接触与关怀行为,超越了简单的物理接触,蕴含着体察、安抚、慰藉或治理的深层意义。
二、字义解析与引申
- “抚” (fǔ):
- 本义:《说文解字》释为“安也”,意为安抚、抚慰(来源:《说文解字》)。
- 引申义:包含抚摸、抚育、抚慰、安抚、抚恤、巡抚(治理)、抚琴等多种含义。其核心在于表达一种温和、亲近、带有照顾或治理性质的动作与态度。
- “物” (wù):
- 本义:指客观存在的万物。
- 引申义:可指具体事物、人(如“待人接物”)、事情、内容等。在“抚物”中,“物”常泛指外界的一切,包括人、事、物、环境等。
三、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 体恤、关怀他人:指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与情感,并给予安慰、帮助或照顾。这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
- 例:领导者若能抚物以仁,则民心归附。(强调体恤百姓)
- 顺应自然,与万物和谐共处:指以平和、顺应而非对抗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带有道家“无为”或“天人合一”思想的色彩。
- 治理、安抚(地域或群体):指通过恩威并施等手段使一方安定、归顺。
- 感物生情,借物抒怀:指接触外物时内心产生情感共鸣,常用于文学艺术领域。
四、典籍例证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时有出现,体现了其古典韵味:
- 陶渊明《时运》:“延目中流,悠想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虽未直接出现“抚物”,但其意境常被解读为诗人抚物(自然景物、琴酒)自适,表达归隐情怀(来源:《陶渊明集》)。
- 庾信《思旧铭》:“风云上惨,舟壑潜移。駸駸霜露,君子先危。纪侯大去,怀王不返。玉树长埋,风流遂远。荀伯旧县,庆封余邑。万里归来,悲如何及。虽复千秋万岁,平生已矣。山阳相送,唯余故人。孀机嫠纬,独鹤孤鸾。闺深夜静,风高月寒。生平已矣,怀旧何期。匣中弦断,邻人笛悲。昔为幕府,今来缟衣。今也如何,不闻余语。泪尽心穷,唯见风雨。……” 文中蕴含抚物(旧人旧事)伤怀之情(来源:《庾子山集注》)。
总结
“抚物”一词凝练地表达了以仁爱之心体察、关怀、顺应或治理外界人、事、物的行为与态度。它既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体恤他人),也是对待自然万物的哲学态度(和谐共处),还曾用于描述治理实践(安抚地方),并在文学中用以表达情感触发(感物生情)。其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与和谐理念。
网络扩展解释
“抚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安抚人心(现代常用义)
- 发音:fǔ wù
- 基本含义:通过言语或行动安抚他人情绪,使其感到安心。
-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劝慰亲友、同事或客户的情景,如化解矛盾、缓解焦虑等。
- 延伸解释:强调以温方式传递关怀,例如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倾听或鼓励给予心理支持。
二、古文中的具体含义
- 体恤部属
出自《宋书·临川王义庆传》,指领导者对下属的关怀,如“州统内官长亲老不随在官舍者,年听遣五吏餉家”。
- 抚摩物件
见于苏轼诗句“抚物怀人应独叹”,表达通过触摸物品寄托情感或引发回忆。
“抚物”既可指现代语境中的情绪安抚,也保留了古汉语中“体恤下属”和“触物寄情”的用法。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书》或苏轼诗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白稻瀑泉婢使材剧志大餐腥啄腐畅好筹谋仇视穿札蹙毬搭连档案学荡汩叨厕饿喙恩德风幔奉祀分亲伏从阜马干货船鲠愤归道山谽谺护免剧读据守刲腴击鲜连鼇獠猎李老临化骆驼祥子莫莫平早普罗美修士潜鳞曲钩入网上岸山县少旋绳正奢逸使风湿洳世外桃源绥宁泰昭天一题桥湍悍痿痹文徽沃淫误拿饷献贤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