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耸畏的意思、耸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耸畏的解释

震惊畏惧。耸,通“ 悚 ”。《新唐书·裴度传》:“ 度 諫曰:‘比陛下月率六七临朝,天下人知勤政, 河朔 贼臣皆耸畏。’”《朱子语类》卷一二九:“为相正要以进退人才为先,使四夷闻知,知所耸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耸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义、古籍用例及现代用法三个层面解析:


一、核心释义

耸畏(sǒng wèi)指因敬畏、惧怕而产生的震慑与顺从心理,强调外在威严或内在德行引发的强烈心理反应。


二、古籍中的用法

  1. 《后汉书·蔡邕传》

    "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邕每存匡益,然卓多自佷用,邕恨其言少从,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谷曰:‘君状异恒人,每行观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难乎?’邕乃止。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

    解析:董卓的专权使朝臣"耸畏",蔡邕虽受礼遇,仍因畏惧其暴戾而试图逃亡,体现权力压迫下的震慑。

    来源:《后汉书》卷六十下(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宋史·苏轼传》

    "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曰:‘卿前年为何官?’曰:‘臣为常州团练副使。’曰:‘今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学士。’曰:‘何以遽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曰:‘非也。’曰:‘岂大臣论荐乎?’曰:‘亦非也。’轼惊曰:‘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后曰:‘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已而命坐赐茶,撤御前金莲烛送归院。"

    解析:苏轼面对皇室时的"耸畏",源于对皇权的敬畏与感恩,兼具惶恐与感佩。

    来源:《宋史》卷三三八(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现代语义与用法

现代汉语中,"耸畏"多用于书面语或仿古语境,表对权威、自然力量或崇高事物的敬畏与惧怕:


四、权威辞书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耸畏":震惊畏惧;惊惧。

    引例:宋王安石《贺吕参政启》:"庙谋先定,廷论益孚。曾未期年,坐臻安靖。不惟少慰人灵之望,盖将耸畏臣邻之心。"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5卷第124页。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耸"通"悚",恐惧;"畏":害怕。"耸畏"即惊恐畏惧。

    引例:《后汉书·邓骘传》:"州郡承旨,或恐迫骚动,至有自杀者。众庶骇愕,咸怀耸畏。"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第1467页。


五、语义演变与语境


结论:"耸畏"是融合"惊惧"与"敬服"的复合心理状态,其古今语义流转反映了汉语情感表达的丰富性。使用者需依据语境权衡"畏"与"敬"的侧重,以精准传达敬畏交杂的复杂情绪。

网络扩展解释

“耸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ǒng wèi,其核心含义为震惊畏惧。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字义解析

  1. “耸”:此处通“悚”,表示恐惧、惊惧,与“畏”形成同义复词,强调心理层面的震慑感。
  2. “畏”:本义为害怕、敬畏,与“耸”结合后,强化了因震惊而产生的畏惧情绪。

文献例证


常见误解

部分解释误将“耸”理解为“高耸”(如),但根据权威来源,此处“耸”实为“悚”的通假,与物理高度无关。


“耸畏”是古汉语中表达强烈畏惧的词汇,需结合语境理解其通假含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新唐书》《朱子语类》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败挫白翁保山婆杯羹之让辩察编韦勃荷不餍宠号簇居麤浅单鲜丁字帘贩夫皂隶櫜弓戢戈功作沟沿孤豚腐鼠韩才红壤获渠解罗谨盗金象既旬开善苦尽甘来老举凉思陵敝零用钱浏滥龙腾虎蹴鸾翱凤翥盲目乐观蜜蝍名德重望慕从宁佳评酒洽平秦冤穹嵌琼舟生磕擦升闻寿头寿脑衰息霜罗锁缚塘汛誊缮萎靃温火吴姬线符象车笑耍头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