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艾蒿。一种野生的草。泛指野草。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南史·恩倖传·纪僧真》:“ 僧真 梦蒿艾生满江,惊而白之。” 清 方文 《穷冬六咏·无薪》:“依人斩蒿艾,无处拾柴荆。”
(2).指草野。亦指草野之士。《晋书·皇甫谧传》:“陛下披榛採兰,并收蒿艾。是以 皋陶 振褐,不仁者远。” 唐 韩愈 《南山有高树行》:“汝落蒿艾间,几时復能飞。” 章炳麟 《秦献记》:“其穷而在蒿艾,与外吏无朝籍,烂然有文采论籑者,三川有 成公生 ,与 黄公 同时。”
“蒿艾”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hāo ài,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植物属性
指艾蒿或泛指野草。
地理与人群象征
引申为“草野”或“民间人士”,多指未被重用的贤士或普通百姓。
文学意象
常与“荆棘”“蓬草”等并提,烘托凄凉、萧索的环境,如韩愈诗句“汝落蒿艾间,几时復能飞”。
特殊成语
部分文献(如《周礼》)将“蒿艾”作为成语,比喻品德高尚、操守纯正,但此用法较为罕见。需注意语境差异。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洛阳伽蓝记》《晋书》等古籍原文。
蒿艾(hāo ài)是一个常用的词汇,一般指古代用来驱邪、辟恶的植物。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蒿”和“艾”。
“蒿”字的拆分部首为“艹”,表示与植物有关,包含3个笔画;“艾”字的拆分部首为“殳”,表示与工具有关,包含10个笔画。
“蒿艾”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至古代汉字,“蒿”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常用于驱邪的仪式和民间传统中,与熏香相似。而“艾”是指一种较为神秘的草药,在古代被用于驱邪和清洁环境,以及治疗一些疾病。
古汉字中的繁体字“蒿艾”是“薅艾”,其中“薅”即指摘取的意思,表示为采摘草本植物进行使用。
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蒿艾”的字形为“蒿薅”,其中“蒿”的“艹”部分较小,并且“薅”字写作“艸殳”。这些变化在演变中形成了现代“蒿艾”的写法。
1. 这些蒿艾的香味可以驱散周围的不干净气息。
2. 我家祖传的驱邪法术需要用到蒿艾。
与“蒿艾”相关的词汇包括:
组词:蒿草、艾草、蒿艾香、艾叶、艾灸。
近义词:艾蒿。
反义词:邪恶。
捱风缉缝挨骂百戏白撞包蕴卑宫菲食濒临碧霞逞权陈丘吃苦催取单惠方命藩篱腐浊革图易虑关门状贯族蛊杀扢支支横标化枭为鸠假面具减铁教室荆高径涂金罂子究览口惛寇粮沥款麟旌龙毛迈绩麦秀两歧民俗学沐猱挐兵逆子飘籓坠溷迁人前头人契心揉磨三从三朔尚兀输尿管殊渥添砖加瓦跳去我私乌暗五弦下落相遇袭故蹈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