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纸的意思、苔纸的详细解释
苔纸的解释
用水苔(藻类)制成的纸。亦名侧理纸或陟里纸。 晋 王嘉 《拾遗记·晋时事》:“﹝ 晋武帝 ﹞即於御前赐青铁砚……侧理纸万番,此 南越 所献。后人言‘陟里’,与‘侧理’相乱,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邪侧,因以为名。” 宋 顾文荐 《负暄杂录·纸》:“苔纸以水苔为之,名侧理纸。” 宋 陆游 《予所居南并镜湖北则陂泽重复抵海小舟纵所之或数日乃归》诗:“归来写苔纸,老惫无杰句。” 宋 陆游 《破阵子》词之二:“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十·陟厘》。
词语分解
- 苔的解释 苔 á 隐花植物的一类,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常贴在阴湿的地方生长:青苔。苔藓。苔原。 苔 ā 〔舌苔〕舌头上面的垢腻,由衰死的上皮细胞和黏液等形成,观察它的颜色可以帮助论断病症。 笔画数:;
- 纸的解释 纸 (紙) ǐ 用植物纤维制成的薄片,作为写画、印刷书报、包装等用:纸张。纸币。纸烟。纸上谈兵(喻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洛阳纸贵(称誉别人的著作)。金迷纸醉。 量词,指书信、文件的张数:一纸空文。
网络扩展解释
“苔纸”是一种以水苔(藻类)为原料制成的传统手工纸,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苔纸是以水苔(藻类)为原料制作的纸张,又名“侧理纸”或“陟里纸”。其名称源于纸张表面的纹理:因水苔纤维纵横交错、纹理斜侧,故得名“侧理”()。这种纸在晋代已出现,并被记载为贡品()。
二、历史沿革
-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晋代,越人用海苔制纸()。
- 文献记载:晋代《拾遗记》提到晋武帝曾赐予侧理纸,宋代《负暄杂录》亦记载其制作工艺()。
三、特点与用途
- 纹理独特:因水苔纤维形成自然交错的纹路,具有艺术美感()。
- 文化价值:历史上被视为珍品,如王羲之曾将库存侧理纸赠予桓温()。
四、其他解释
部分低权威资料提到“苔纸”作为成语,形容字迹模糊或文章不清晰(),但此用法未见于高权威文献,可能为引申义,需谨慎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制作工艺或历史典故,可参考《拾遗记》《负暄杂录》等古籍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苔纸是一种用于书法练习的专用纸张。该词的拆分部首为"艹"和"纸",艹是指"草"的草字头,纸表示纸张。其笔画数为11画。苔纸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在古代,书法家在练习书法时通常使用竹简或者绢纸,然而,这些材料并不方便书写修正和保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发明了一种独特的纸张,即苔纸。苔纸广泛应用于书法练习和作品展示。它的表面质感细腻平滑,适合用毛笔书写,同时笔迹清晰可见。苔纸也常被用来制作展示册、画册等艺术品,是书法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苔纸的繁体字写法为"薹紙"。在繁体字中,"薹"的草字头下面加上了一个"艹","紙"仍然为纸的意思。通过对繁体字的改写,我们可以看出苔纸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苔纸的字形并没有明确的纪录。然而,在古籍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苔纸这个词被用来描述练习书法的纸张。它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纸张,用于书写和练习,并能够呈现出独特的质感和笔触。
以下是一个关于苔纸的例句:
"他小心地将毛笔蘸上墨汁,然后轻轻在苔纸上书写,每个字都洋溢着古典的艺术气息。"
组词:苔纸横幅、苔纸画册、苔纸毛笔、苔纸艺术品、苔纸卷轴
近义词:毛笔练习纸、书法纸、练字纸
反义词:印刷纸、画图纸、电子纸
别人正在浏览...
白发郎官摈僇车量斗数成和宸正敕书此箇单立人颠阻顶帽低烧东都门燔祭焚屠富面百城丐户钩联国际主义海濒颔词黄骢少年毁沮灰末回员讲兵骄媮畿夏亏耗罗纹纸蛮絃门隧密严模勒摸桩配社螵蛸蒲人祈签棋术球路羣庙踆踆去讫瑞霭上下文商余身版深不可测身源市丝天文台廷授体实铜钞推及文意厢长仙卫鲜藻小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