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闇漠 ”。昏暗不明貌。《文选·枚乘<七发>》:“於是榛林深泽,烟云闇莫,兕虎并作。” 李善 注:“莫,闇貌也。” 吕向 注:“闇漠,不明貌。” 宋 晁补之 《酬李唐臣赠山水短轴》:“榛林闇漠猿狖寒,苔蘚侵淫螺蚌溼。”
“闇莫”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读音为ān mò(注音:ㄢ ㄇㄛˋ),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核心含义
指“昏暗不明” 的样子,多用于描述自然环境的幽暗、朦胧或混沌之态。例如《文选·枚乘〈七发〉》中:“榛林深泽,烟云闇莫,兕虎并作”,描绘了丛林深泽中烟雾弥漫、光线晦暗的场景。
异形词与演变
亦作“闇漠”(如晁补之诗句“榛林闇漠猿狖寒”),两者为同义词,均强调视觉上的模糊与昏暗感。
典籍溯源
最早见于汉代枚乘的《七发》,李善注《文选》时解释“莫”为“闇貌”,吕向则注“闇漠”为“不明貌”。
后世用例
宋代晁补之《酬李唐臣赠山水短轴》延续了这一用法:“榛林闇漠猿狖寒,苔藓侵淫螺蚌溼”,以“闇漠”形容山林幽暗、雾气朦胧之景。
语境适配
多用于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描写自然景观或营造神秘、阴森氛围的场景,如深林、雾气、暮色等。
现代适用性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属于古汉语词汇,常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赏析。
“闇莫”以双音节叠韵形式强化了“昏暗”的意象,其核心是通过视觉的模糊性传递环境或心境的混沌感。如需更完整例证,可参考《文选》及晁补之诗作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