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另册的意思、另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另册的解释

[the other register,a Qing Dynasty census book for listing disreputable people] 旧时地方上人口册分为正册和另册,良民记入正册,不是良民记入另册(跟“正册”相对)

详细解释

(1). 清 代用以登记不入流品者的户口册。 毛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前 清 地方造丁口册,有正册、另册二种,好人入正册,匪盗等坏人入另册。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民便拿了这事吓那些从前反对农会的人:‘把他们入另册!’”

(2).比喻置于不重要的地方。《经济日报》1984.10.13:“要使‘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就需要从政策上解决一系列问题,使发展‘第三产业’有‘名’有‘利’。不要让‘第三产业’入另册。要进一步把‘第三产业’放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另册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引申义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区别于正式登记册籍的附属册簿,常用于指代非正式、次要或受歧视的归类。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制度及现代引申义三方面详细说明:


一、词典释义

  1. 本义

    指旧时官府册籍中与“正册”相对的附属登记簿,用于记录非正式户籍、特殊身份或次要信息。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定义“另册”为“正式册籍之外的册子”。

  2. 引申义

    现代汉语中引申为非主流、被边缘化或受歧视的类别,隐含贬义色彩。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注释:“旧时指区别于正册的册子,现比喻不受重视的人或事物。”


二、历史制度背景

清代至民国时期,户籍管理采用“黄册制度”,将人口分为两类:


三、现代用法与隐喻

  1. 文学与社会语境

    鲁迅在《阿Q正传》中借“另册”隐喻被压迫阶层:“仿佛想将他从‘正人君子’的界里踢进‘另册’去”,批判社会不公 。

  2. 当代引申

    用于形容被区别对待的事物,如“企业将临时工归入另册”,暗指待遇不公或身份歧视。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中华书局)
  3. 鲁迅《阿Q正传》(人民文学出版社)
  4. 《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因部分经典文献无直接在线链接,来源标注以实体出版物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另册”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另册”是清代户籍管理制度中的术语,指与“正册”相对的户口登记册。良民被记入正册,而“不入流品者”(如匪盗、社会边缘群体)则被记入另册。这种分类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人群的等级划分。

二、历史背景

  1. 户籍管理:清代地方官府在统计人口时,将丁口册分为正、另两册,好人入正册,坏人入另册。
  2. 社会影响: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到,农民运动时期曾用“入另册”威慑反对者,反映其作为社会惩戒手段的延伸意义。

三、引申含义

四、相关对比

五、现代应用

如今“另册”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强调特殊分类或差异化对待,例如招标文件中的“另册”可能指独立成册的预算书(需结合具体领域判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可参考清代户籍制度文献或毛泽东相关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安喻败藁邦哲宝芝边歌逼幸不道补陁落迦蚕蟹长属襜帷絺索趣袭飞除纷缊富发革究或人检按简弛街邮谨悌计台局方空闺壸术朗达镣竈零利令族轮歇地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驴辇卖市漭洋洋苗末秘书省匿空牛耳女冠子青銮齐体人求忠出孝齐物论三五成群散簪失出食贫黍黍谡然塑性田壤剔齿纤图纸歪派五吏香茧祥瑞象征派泄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