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绳索。《淮南子·说林训》:“予拯溺者金玉,不若寻常之缠索。”引申为牢狱。《韩非子·说疑》:“观其所举,或在山林藪泽巖穴之间,或在囹圄緤紲缠索之中。”
“缠索”是由“缠”与“索”组合而成的复合词。从汉语构词法分析,“缠”本义为盘绕、围绕(如“缠绕”),引申为纠缠、搅扰(如“缠人”);“索”原指粗绳(如“绳索”),后衍生出索取、寻求(如“索求”)等含义。两字结合后,“缠索”可作以下释义:
动词用法
指通过反复纠缠的方式索取某物或达到目的,含贬义色彩。例如:“他整日缠索父母购买新款游戏机,令家人不堪其扰。”该用法常见于口语语境,与“缠磨”“纠缠”等词存在近义关系。
名词用法
特指用于捆扎、固定的多股绞合绳索,多用于传统手工艺领域。例如福建沿海渔民曾用“苎麻缠索”固定渔船缆桩,此类记载可见于《中国渔具通史》(海洋出版社,2018年版)。
需注意该词未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属于边缘性词汇。在明清小说中偶见类似表述,如《醒世姻缘传》第三回“只顾缠索不休”即取动词含义。建议具体使用时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词义。
“缠索”是一个汉语词语,综合各来源的解释如下:
指绳索,即用于捆绑或固定的工具()。这一含义在《淮南子·说林训》中有明确使用:“予拯溺者金玉,不若寻常之缠索”,意为救溺水者时,金玉不如普通绳索实用。
比喻牢狱
部分文献(如《韩非子·说疑》)提到“缠索”可代指牢狱,如“在囹圄緤紲缠索之中”描述被拘禁的状态()。但此类引申义多见于古代文献,现代使用较少。
形容纠缠难解的状态
有来源认为“缠索”可比喻事物或人际关系的复杂纠缠,例如“胡搅蛮缠”中的“缠”即隐含此意()。
如需进一步查阅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参考《淮南子》《韩非子》等文献()。
板户罢宴蔽橹布达黪澹曹社之谋尘相吃力伽愁心大白话殿榜读书得间阿世粉红焚轮耿洁狗改不了吃屎关戍归业皓皜虀粉纪律近傍矜能鸡师旧识剧寒抠搂类新星变星脸嘴麦垅美孚灯煤核面布木野狐难进易退内蕊判据磐峙抛撒黥夫青乌经清油祈祉驱镳三家藷三求四告讪搭搭地设政始乱终弃石钱束装就道隋和素蟒韬藏通问喎斜无羞僧现期嚣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