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谓人臣有罪辞职等待放逐。《公羊传·宣公元年》:“古者,大夫已去,三年待放。” 何休 注:“古者刑不上大夫……刑之则恐误刑贤者。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属,故有罪放之而已。所以尊贤者之类也。三年者,古者疑狱,三年而后断。” 汉 王逸 《楚辞·东方朔<七谏>序》:“古者,人臣三諫不从,退而待放。”《魏书·慕容契传》:“ 高祖 曰:‘古有待放之臣,亦有离俗之士,卿等自审不胜贪心者,听辞位归第。’”
“待放”一词的解释需结合古代语境和现代用法进行综合分析:
一、古代核心含义 指古代官员犯罪后主动辞职,等待君主发落放逐的政治制度。典出《公羊传·宣公元年》记载的"大夫已去,三年待放"制度,体现了古代"刑不上大夫"的特殊司法程序。
二、现代衍生用法
三、语义演变对比 | 维度 | 古代用法| 现代用法| |------------|---------------------------|---------------------------| | 主体 | 有罪官员| 泛指事物/人 | | 时间跨度 | 固定三年观察期 | 无明确期限| | 情感色彩 | 被动受罚| 主动等待|
四、特殊语境应用 在植物学描写中特指花蕾将开未开的状态,如"待放百合映月明"的意境化表达。该用法已收录于《现代汉语描写词典》花卉描写专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