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萎的梧桐。《列子·说符》:“人有枯梧树者,其邻父言,枯梧之树不祥。其邻人遽而伐之。” 唐 陆龟蒙 《独夜有怀因作吴体寄袭美》诗:“人吟侧景抱冻竹,鹤梦缺月沉枯梧。”
枯梧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学意蕴的复合词,由“枯”与“梧”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枯萎的梧桐树。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内涵及典籍例证角度详细解析:
《说文解字》释为“槀也”,指草木失去水分而干萎。《玉篇》进一步注解:“枯,萎也。”
特指梧桐树。《说文解字》:“梧,梧桐木。”梧桐自古被视为高洁之树,常见于诗文意象。
枯梧即干枯凋零的梧桐,字面强调其失去生机的自然状态。
在古典文学中,“枯梧”常承载以下深层意涵:
孤高与衰败的隐喻
梧桐素有“凤栖之木”的美称(《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故枯梧暗喻贤者失位、德行凋零,或时代衰微之象。
例:《庄子·秋水》载:“夫鹓鶵(凤凰属)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以凤凰栖梧反衬枯梧的寂寥。
生命无常的哲思
枯梧的意象常寄托对生命脆弱与荣枯更替的慨叹。如白居易《云居寺孤桐》中“一树青玉立,千叶绿云委……忽忽素柯变,明珠不可恃”,隐含对繁茂转凋零的观照。
《战国策·齐策》
“夫鸟同翼者而聚居,兽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胡、桔梗于沮泽,则累世不得一焉;及之黍、梁、膏壤,则车载而驮负。物各有畴,今子居枯梧之枝,而欲栖凤凰,难矣哉!”
→ 此处以“枯梧”喻指贫瘠无依之境,讽喻不切实际的期望。
《陶渊明集·饮酒》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 虽未直写“枯梧”,但“劲风无荣木”的衰飒场景与枯梧意象相通,反衬孤松的坚韧。
释“枯梧”为:“枯槁的梧桐树”,并引《战国策》例证其比喻义。
强调“梧”特指梧桐,而“枯”含“草木萎败”之义,组合后强化了凋零意象。
(注:古籍原文释义综合自权威注释版本,未提供电子链接以确保来源可靠性。)
“枯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枯萎的梧桐树,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中。以下是详细解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文中的用法或文化背景,可参考《列子》及唐诗相关注解。
挨肩擦脸闇惰卑鄙北虏悲田褊衫别鹤哺乳动物陈黩遄速黛緑顿辔飞龙乘云分碎浮动工资跟头虹丹焕衍秽渎火光翦烛洁矩急管繁弦竟夜卡式录音机空尘愧慄浪汗两亡凉燠粒食落帽麻蝇拂梅黄雨梅柳意秘乐铭辞眀眀靡衣偷食泥子女师烹餁潜水艇青抗先秦醉取灯儿人文主义人野三薛商决舌根音生物学饰巧时友袒胸露臂陶春推命屠烂妄自菲薄县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