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横散乱貌。 汉 刘向 《说苑·善说》:“ 雍门子周 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徵,微挥羽角,切终而成曲。 孟尝君 涕浪汗增欷而就之曰:‘先生之鼓琴,令 文 若破国亡邑之人也。’”
“浪汗”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现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及出处可归纳如下:
“浪汗”读作làng hàn,意为纵横散乱的样子,常用来形容事物或情感状态的杂乱无序。
古文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善说》,记载了孟尝君听雍门子周弹琴后的反应:
“孟尝君涕浪汗增欷而就之曰:‘先生之鼓琴,令文若破国亡邑之人也。’”
此处“浪汗”形容涕泪纵横、情绪散乱的状态。
构词解析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仅见于古籍或文学研究领域。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选用“凌乱”“纵横交错”“涕泗滂沱”等更通用的词汇。
建议需要深入探究的读者查阅《说苑·善说》原文或权威古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浪汗是一个汉字词,具有多个意思。拆分部首是水和汉,笔画总数是11画。
浪汗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简化过程中。在繁体字中,浪汗的写法是浪汗。在简化字中,浪汗的写法是浪汗。
在古时候的汉字书写中,浪汗的写法是有所变化的。这种变化可以用古文字来表示:浪汗。古时候的汉字写法有许多变种,而浪汗的变体形式是其中之一。
浪汗有多个意思,具体根据上下文可有不同的解释。
1. 指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活动时产生的汗水。例句:跑步后我浑身浪汗。
2. 指人因为紧张、担忧等情绪而产生的汗水。例句:他面对考试时满头浪汗。
3. 指牛、马、狗等动物流出的口水。例句:阿姨在垂钓时,看到了牛浪汗。
组词:浪汗涔涔(形容很多汗水流下)、浪汗如雨(形容汗水流得非常多)。
近义词:汗流浃背、汗如雨下。
反义词:止汗、止汗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