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粒食的意思、粒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粒食的解释

(1).以谷物为食。《礼记·王制》:“北方曰 狄 ,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陈澔 集说:“西北地寒,少五穀,故有不粒食者。” 南朝 梁 沉约 《均圣论》:“嘉穀肇播,民用粒食。” 唐 韩愈 《送浮屠文畅师序》:“圣人者立,然后知宫居而粒食。”

(2).泛指粮食。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窃寻下民之命,粒食为本。”《太平广记》卷十引 唐 胡璩 《谭宾录·苏瓌》:“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 元 张宇 《送赵宜之归》诗:“ 玉山 有嘉禾,未肯求粒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粒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代以谷物颗粒为食,尤其指代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后以五谷为主食的生活方式。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内涵及权威引用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谷物类食物

    指代稻、黍、稷、麦、菽等颗粒状粮食作物。《说文解字》释“粒”为“糂也”,即米粒,引申为所有可食用的谷物颗粒。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国学大师《说文解字》在线版

  2. 与“肉食”相对的饮食方式

    在古籍中常与“饮血茹毛”的原始饮食对比,象征农耕文明的进步。如《礼记·礼运》载:“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其中“草木之实”即包含粒食雏形。

    来源:《礼记·礼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礼记》原文


二、文化引申义

  1. 农耕文明的象征

    “粒食”被视为华夏文明从狩猎转向农耕的标志。《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粒食的普及与农业起源密切相关。

    来源:《淮南子》(汉典网《淮南子》条目

  2. “粒食之民”的文化认同

    古代文献以“粒食之民”代指中原农耕族群,区别于游牧民族。如《左传·哀公元年》载:“(少康)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至于今,赖其粒食。” 强调农耕对族群存续的核心意义。

    来源:《左传》(国学网《左传》原文库


三、现代汉语用法

在当代语境中,“粒食”一词多用于学术或文学表述,强调其历史与文化属性。例如:

“中华饮食文化以‘粒食’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谷物烹饪体系。”(《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权威参考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
  4. 《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5.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粒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可分为两层解释:

一、核心释义

  1. 以谷物为食
    指人类通过食用谷物(如稻、麦等颗粒状粮食)维持生存的饮食方式。这一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例如《礼记·王制》提到北方游牧民族“有不粒食者”,即指其不以谷物为主食。南朝梁沈约在《均圣论》中也写道“民用粒食”,强调谷物对百姓生计的重要性。

  2. 泛指粮食
    在更广泛的语境中,“粒食”可代指一切粮食。如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中“粒食为本”,即强调粮食是民生的根本。

二、延伸解析

三、应用场景

  1. 描述古代饮食结构时,如:“圣人立,宫居而粒食”(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
  2. 强调粮食重要性时,如:“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太平广记》引《谭宾录》)。

“粒食”一词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既可指代谷物饮食方式,也可泛指粮食整体。

别人正在浏览...

奔讣避风层流倒换丢卒保车二斤半非次封家附下国际货币鼓下海况表和铃荷校覈叙黄粱美梦缓师翦弊稽拜杰立惊懊旧故疾隙集仙殿据慢狂副使凉快梁雁领鉴令仪令色乱政络脑马锅头鸣玉曳履女婢蟠道萍迹颇测鬝头气力秋祓丘轲三才沈漫实度时移世异水次殊骛肃修袒谪体语团黄脱樊望梅阁老忘年之契瓦影龟鱼五熟釜响和景从小麦谢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