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萎的梧桐。《列子·說符》:“人有枯梧樹者,其鄰父言,枯梧之樹不祥。其鄰人遽而伐之。” 唐 陸龜蒙 《獨夜有懷因作吳體寄襲美》詩:“人吟側景抱凍竹,鶴夢缺月沉枯梧。”
枯梧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意蘊的複合詞,由“枯”與“梧”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枯萎的梧桐樹。以下從詞典釋義、文化内涵及典籍例證角度詳細解析:
《說文解字》釋為“槀也”,指草木失去水分而幹萎。《玉篇》進一步注解:“枯,萎也。”
特指梧桐樹。《說文解字》:“梧,梧桐木。”梧桐自古被視為高潔之樹,常見于詩文意象。
枯梧即幹枯凋零的梧桐,字面強調其失去生機的自然狀态。
在古典文學中,“枯梧”常承載以下深層意涵:
孤高與衰敗的隱喻
梧桐素有“鳳栖之木”的美稱(《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故枯梧暗喻賢者失位、德行凋零,或時代衰微之象。
例:《莊子·秋水》載:“夫鹓鶵(鳳凰屬)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 以鳳凰栖梧反襯枯梧的寂寥。
生命無常的哲思
枯梧的意象常寄托對生命脆弱與榮枯更替的慨歎。如白居易《雲居寺孤桐》中“一樹青玉立,千葉綠雲委……忽忽素柯變,明珠不可恃”,隱含對繁茂轉凋零的觀照。
《戰國策·齊策》
“夫鳥同翼者而聚居,獸同足者而俱行……今求柴胡、桔梗于沮澤,則累世不得一焉;及之黍、梁、膏壤,則車載而馱負。物各有疇,今子居枯梧之枝,而欲栖鳳凰,難矣哉!”
→ 此處以“枯梧”喻指貧瘠無依之境,諷喻不切實際的期望。
《陶淵明集·飲酒》
“栖栖失群鳥,日暮猶獨飛。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 雖未直寫“枯梧”,但“勁風無榮木”的衰飒場景與枯梧意象相通,反襯孤松的堅韌。
釋“枯梧”為:“枯槁的梧桐樹”,并引《戰國策》例證其比喻義。
強調“梧”特指梧桐,而“枯”含“草木萎敗”之義,組合後強化了凋零意象。
(注:古籍原文釋義綜合自權威注釋版本,未提供電子鍊接以确保來源可靠性。)
“枯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枯萎的梧桐樹,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文中的用法或文化背景,可參考《列子》及唐詩相關注解。
哀角八面山背鍋便敏鄙讷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補牢顧犬不徐不疾承統尺二圭吃屁辭嚴意正粗淺丢份都缦度引方枘圓鑿燔肉分決焚巫附攀幹剛光宅鬼瞰室跪練含态虹裳混溟琥珀建溪激合聚米為谷狂醒撈缯樂用兩珥料來靈鈎六曹囊被盤弄瞟見颀峻輕賫窮蛋日長至融堅森芒沙帽帥甸螳螂吐納亡口忘其蝸舍荊扉蕪根狎博險暴享薦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