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灯儿的意思、取灯儿的详细解释
取灯儿的解释
(1).削竹木成薄片或细条,顶端涂硫黄少许,用来点火,叫“取灯儿”,也叫“发烛”。《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婆子道:‘忘带个取灯儿去了。’又走转来。”
(2).华北地区旧时也称火柴为洋取灯儿或取灯儿。 邓友梅 《寻访“画儿韩”》:“ 北平 临解放时百业萧条,他败落到打小鼓换洋取灯儿的份上了。”
词语分解
- 取的解释 取 ǔ 拿:索取。取书。取款。窃取。 选择:选取。取材。取景。取道。取样。 采用:采取。听取。吸取。可取。取精用弘。 得到,招致:获取。取经。取偿。取悦。 消去:取消。取缔。 与予去存弃舍送 笔画数
专业解析
“取灯儿”是一个具有浓厚方言色彩和历史底蕴的词汇,主要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使用,其含义和演变如下:
-
基本释义:火柴
- “取灯儿”最核心的含义就是指代火柴。这是旧时北方地区(尤其是北京及周边)对火柴的俗称。其构词形象生动:“取”意为“拿取、获得”,“灯儿”指代“灯火、光亮”,合起来就是“用来取得光亮的小物件”,精准描述了火柴的功能。这个用法在清代至民国时期尤为常见。
- 来源依据:该释义广泛收录于记录北京及北方方言的权威辞书和研究中。例如,徐世荣编著的《北京土语辞典》 和 陈刚编著的《北京方言词典》 均明确将“取灯儿”解释为“火柴”。
-
词源演变:源自古代“发烛”
- “取灯儿”一词并非凭空产生,其源头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引火用具“发烛”。据明代张岱《夜航船》记载:“引火之物,古有燧人钻木,后有火石、火绒,至宋有‘发烛’…以硫磺涂木片,遇火即燃。”
- 宋元时期,“发烛”在北方地区(如元大都,今北京)被俗称为“取灯”(不带儿化音)。元代熊梦祥《析津志》中就有相关记载。明清时期,随着语言的自然流变,特别是在北京口语中,逐渐加上了儿化音,演变为“取灯儿”。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近代火柴普及并取代了传统的“发烛”或“取灯”。
- 来源依据:词汇的历史演变在语言学研究和历史文献研究中多有论述。相关考证可参考《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 及 研究北京话历史的语言学论著。
-
方言分布: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官话区
- “取灯儿”作为“火柴”的俗称,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北方官话区,尤其以老北京话中使用最为典型和普遍。它是体现地方语言特色的重要词汇。
- 来源依据:方言分布情况在《汉语方言大词典》 以及各地方言志(如《北京志·方言志》中有详细记录和描述。
-
文化背景:市井生活的记忆
- 在火柴尚未普及或仍是“洋火”的时代,“取灯儿”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引火工具。这个词汇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北方,尤其是老北京的市井生活记忆和民俗风情。在老舍等京味文学作家的作品中,也常能见到这个词汇的使用,生动地还原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 来源依据: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在关于北京民俗文化(如《北京民俗史话》和京味文学研究的著作中有所体现。
总结来说,“取灯儿”是一个源自古代引火用具名称、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官话区(尤以北京话为代表)的方言词,其核心含义就是指代火柴,生动体现了该物品的功能,并蕴含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历史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取灯儿”是一个具有历史演变和地域特色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释:
-
原始定义与用途
最初指一种古代点火工具,将竹片或松木片削成薄片或细条,顶端涂硫磺制成,用于引火。这种工具在明代文献中已有记载,如《古今杂剧》提到用取灯儿点香,也被称为“发烛”。
-
火柴传入后的演变
随着近代火柴(俗称“洋火”)从国外传入,华北地区(如北京、山西临汾)沿袭旧称,将火柴称为“洋取灯儿”或简化为“取灯儿”。例如老北京曾有“换取灯儿”的叫卖声,指用废品换火柴。
-
文学与方言中的体现
该词在文学作品和方言中多次出现,如《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描述忘带取灯儿的情节,以及邓友梅小说中“洋取灯儿”的用法,体现了其文化传承。
-
地域特色
主要流行于华北地区,尤其在山西临汾方言和北京话中保留较完整,成为地方语言文化的一部分。
“取灯儿”既是中国古代引火工具的代称,也是近代火柴的民间俗称,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按劳分配比例失调鼻酸敝亵诧绝猖蹶崇配出众此外促掐刀鋋到处得天多蒙馆阁体轨道果且捍卫喝倒彩黑猪渡河价藩建账纪检进啖景曜京韵大鼓炯耀可闵克膝哭丧着脸勒卒憭栗零瀼冒橛磨兜坚谋虑弄机普覆签助清偿鋭立色物沈羽释奠漱浣顺轨孙敖陶学士天部田畴土库驼毯碗唇婉佞慰问无戏遐賮陷敌线形动物孝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