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削竹木成薄片或细条,顶端涂硫黄少许,用来点火,叫“取灯儿”,也叫“发烛”。《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婆子道:‘忘带个取灯儿去了。’又走转来。”
(2).华北地区旧时也称火柴为洋取灯儿或取灯儿。 邓友梅 《寻访“画儿韩”》:“ 北平 临解放时百业萧条,他败落到打小鼓换洋取灯儿的份上了。”
“取灯儿”是一个具有历史演变和地域特色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释:
原始定义与用途
最初指一种古代点火工具,将竹片或松木片削成薄片或细条,顶端涂硫磺制成,用于引火。这种工具在明代文献中已有记载,如《古今杂剧》提到用取灯儿点香,也被称为“发烛”。
火柴传入后的演变
随着近代火柴(俗称“洋火”)从国外传入,华北地区(如北京、山西临汾)沿袭旧称,将火柴称为“洋取灯儿”或简化为“取灯儿”。例如老北京曾有“换取灯儿”的叫卖声,指用废品换火柴。
文学与方言中的体现
该词在文学作品和方言中多次出现,如《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描述忘带取灯儿的情节,以及邓友梅小说中“洋取灯儿”的用法,体现了其文化传承。
地域特色
主要流行于华北地区,尤其在山西临汾方言和北京话中保留较完整,成为地方语言文化的一部分。
“取灯儿”既是中国古代引火工具的代称,也是近代火柴的民间俗称,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内涵。
《取灯儿》是一个汉语词语,以口头语为主,意指夺走或拿走灯笼。实际上,该词通常用于山东方言或*********语言中。
《取灯儿》的拆分部首是取,并且它的总笔画数是5画。
该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山东地区的民间故事和传统活动。在山东的元宵节庆祝活动中,人们会举行取灯游戏,通过拿走他人的灯笼来展示自己的技巧和能力。
《取灯儿》的繁体字为「取燈兒」。
在古代,取灯儿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类似的词汇可能以「取登兒」或「取登」来表达。
1. 他迅速地取灯儿,然后逃跑了。
2. 小明赢得了游戏,他把所有的取灯儿都拿了下来。
取灯活动、取灯游戏、取灯比赛、取灯笼
拿走、夺取、取走
放下、归还、留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