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溃疽”。1.谓溃烂出脓的疮。《庄子·大宗师》:“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疣溃痈。”《史记·穰侯列传》:“夫 齐 ,罢国也,以天下攻 齐 ,如以千钧之弩决溃癕也。”
(2).决破脓疮。 梁启超 《读十月初三日上谕感言》:“以之与无主义、无统一之官僚内阁相遇,其犹以千钧之砮溃痈也。”
“溃痈”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kuì yōng,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字面意义
引申义
比喻通过果断手段解决问题,虽短期痛苦但能避免更严重的后果。例如《三国演义》中“溃痈虽痛,胜于养毒”,强调根除隐患的重要性。
《庄子·大宗师》
以“决疣溃痈”比喻死亡如同去除身体累赘,表达对生死超然的态度。
《史记·穰侯列传》
用“千钧之弩决溃痈”形容以强力解决危机,类似破痈排毒。
梁启超的引用
将“溃痈”用于政治语境,比喻用激烈手段应对官僚体系的顽疾。
总结来看,“溃痈”既指生理上的疮溃过程,也常用于比喻彻底解决问题的态度,强调长痛不如短痛。如需更详细古籍例证,可参考《庄子》《三国演义》等原文。
《溃痈》这个词来源于汉语,意为化脓性疾病。当人体受到外界刺激或感染时,免疫系统会对抗病原体并导致局部组织感染和脓液聚集,形成溃烂、脓肿等症状,即溃痈。
《溃痈》的拆分部首是“氵”和“疒”,其中“氵”表示“水”,“疒”表示“疾病”。根据部首和笔画,可以知道“溃痈”属于形声字。
《溃痈》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在繁体中,它的写法为「潰癰」,字形保留了水的意义,右边“癰”部表示疾病的意思。
《溃痈》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略有不同,以西汉字典《说文解字》为例,书写形式为「」。字的上部为「水」字旁,下部为「癯」字旁,整体形象地描述了「溃痈」的特征。
1. 他的伤口感染了,开始出现溃痈的征兆。
2. 对溃痈的处理要及时进行,以免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
溃疡、溃口、溃散、痈疽
疮疡、脓肿、化脓病
愈合、痊愈、康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