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经中说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羊食之,则成醍醐。见《涅槃经》卷二七引《师子吼菩萨》。亦省作“ 忍草 ”。 唐 宋之问 《游法华寺》诗:“晨行踏忍草,夜诵得灵花。”
“忍辱草”是一个具有佛经渊源和文化象征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佛经出处与原始意义
据《涅槃经》卷二七引《师子吼菩萨》记载,雪山上有一种名为“忍辱”的草,牛羊食用后能转化为醍醐(佛教中象征纯净智慧的乳制品)。这一描述赋予“忍辱草”以宗教象征意义,暗示通过忍耐苦难可达到精神升华。
引申为成语的比喻义
在汉语中,“忍辱草”被引申为成语,比喻能够承受屈辱、以柔克刚的人或态度。其中“忍辱”指忍受屈辱,“草”象征柔顺坚韧的生命力,强调在逆境中保持隐忍的智慧。
文学与文化的应用
唐代诗人宋之问在《游法华寺》中写道:“晨行踏忍草,夜诵得灵花”,以“忍草”暗喻修行者通过忍耐与坚持获得精神升华。此用法进一步强化了该词的文化意涵。
简写形式
该词在古籍中常省称为“忍草”,如《汉语大词典》等文献中可见相关记载。
“忍辱草”兼具宗教哲理与世俗智慧的双重意蕴,既指向佛经中的具体意象,也成为中华文化中“忍辱负重”精神的象征。
《忍辱草》是指一种能够忍受******和委屈的品质或态度,也可以指代那些能够忍辱垂首的人。这个词的意思暗示着个人的承受力和修养。
《忍辱草》这个词由三个汉字组成,根据字形和读音可以拆分为忄(心部首)+ 辶(辶部首)+ 艹(艹部首)。
忍的笔画数为7画,辱的笔画数为9画,草的笔画数为9画。
《忍辱草》一词最早来自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白云精舍忍辱论》。这篇文章是由明代张岱所写,书中提到了"忍辱如苦"的概念,后来逐渐演变为《忍辱草》这个词。
《忍辱草》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忍辱草」。
在古时候,「草」字的书写方式为「艹」+ 「占」,即「艹占」。
1. 他在困境中表现出了忍辱草的精神。
2. 面对挑衅,她选择了忍辱草的态度,并没有回击。
忍辱、辱草、草木皆兵
忍耐、忍受、忍气吞声
报复、反抗、仇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