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在春秋二季所举行的临水祓除不祥的祭事。《南齐书·礼志上》:“三月三日曲水会,古禊祭也。 汉 《礼仪志》云:‘季春月上巳,官民皆絜濯於东流水上,自洗濯祓除去宿疾为大絜。’不见东流为何水也。 晋 中朝云,卿已下至於庶民,皆禊 洛水 之侧。事见诸《禊赋》及《夏仲御传》也。”
禊祭是古代中国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祭祀仪式,以祓除灾邪、祈求福祉为核心目的。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禊祭源于先秦时期,属于祓禊(fú xì)仪式的一部分,通过临水沐浴、焚香祭祀等方式,祛除不祥之气。古人认为季节交替时阴气未退,易致病灾,故需清洁身心。
时间与形式
仪式流程
参与者临水而祭,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或浸泡兰草洗浴,象征祛除晦气。部分仪式伴随投杯饮酒(曲水流觞)、赋诗等文人雅集活动,如王羲之《兰亭序》记载的“修禊事”。
历史演变
早期禊祭更侧重巫术与祭祀,汉代后逐渐融入娱乐性,魏晋时期成为文人聚会的重要契机,唐代后部分习俗与清明节融合。
文化影响
禊祭不仅推动了中国传统节俗的发展(如三月三庙会),还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祓除仪式。
如需了解更具体的祭祀细节或历史文献记载,可参考汉典等来源。
禊祭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祭祀仪式,用以洁净身心,辟除不祥之气。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禊和祭。禊指的是净化、洗涤的意思,祭则是祭祀、祈求神灵庇佑的意思。
禊祭这个词的部首是示(礻)和祀(礻),示表示礼仪,祀表示祭祀。禊祭的笔画数量分别是6画和9画。
禊祭在繁体字中写作禊祭,没有变化。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禊祭的写法也没有太大变化。
1. 在重要的节日,人们举行禊祭来祈求平安和幸福。
2. 整理心情,就像心灵的禊祭,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
禊祭的相关组词有:禊礼、禊事、祭祀、祭品等。
禊祭的近义词可以是:祭祀、膜拜、祈祷。反义词可以是:污浊、腥臭、不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