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禊祭的意思、禊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禊祭的解释

古人在春秋二季所举行的临水祓除不祥的祭事。《南齐书·礼志上》:“三月三日曲水会,古禊祭也。 汉 《礼仪志》云:‘季春月上巳,官民皆絜濯於东流水上,自洗濯祓除去宿疾为大絜。’不见东流为何水也。 晋 中朝云,卿已下至於庶民,皆禊 洛水 之侧。事见诸《禊赋》《夏仲御传》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禊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岁时祭祀活动,专指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祓除灾邪的仪式。《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人逢春秋两季于水边设祭,以拔除不祥"(来源:《汉语大词典》),读音为xì jì。这项祭祀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一、时间特征 春季禊祭固定于农历三月上巳日举行,即"春禊";秋季则对应七月十四的"秋禊"。《晋书·礼志》记载"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印证了时间节点的规范性(来源:《晋书》)。

二、仪式构成 包含祓禊、宴饮、赋诗三大仪轨。祓禊指用兰草蘸水洒身的净化仪式,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述"修禊事也"即指此礼。曲水流觞作为禊祭衍生的文人雅集,在《宋书·礼志》中有详细记载(来源:《宋书》)。

三、文化流变 汉代前以消灾祈福为核心功能,魏晋时期逐渐演变为文人聚会载体。《辞源》指出该词在《后汉书·礼仪志》中已明确记载为"三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来源:《辞源》)。现代民俗学者将其定位为兼具宗教性与审美性的传统文化标本。

网络扩展解释

禊祭是古代中国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祭祀仪式,以祓除灾邪、祈求福祉为核心目的。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禊祭源于先秦时期,属于祓禊(fú xì)仪式的一部分,通过临水沐浴、焚香祭祀等方式,祛除不祥之气。古人认为季节交替时阴气未退,易致病灾,故需清洁身心。

  2. 时间与形式

    • 春禊:通常在农历三月上巳日(后固定为三月初三),以“上巳节”为代表,活动包括沐浴、兰草洁身、曲水流觞等。
    • 秋禊:多见于七月十四,汉代宫廷还衍生出正月上辰的祓禊活动。
  3. 仪式流程
    参与者临水而祭,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或浸泡兰草洗浴,象征祛除晦气。部分仪式伴随投杯饮酒(曲水流觞)、赋诗等文人雅集活动,如王羲之《兰亭序》记载的“修禊事”。

  4. 历史演变
    早期禊祭更侧重巫术与祭祀,汉代后逐渐融入娱乐性,魏晋时期成为文人聚会的重要契机,唐代后部分习俗与清明节融合。

  5. 文化影响
    禊祭不仅推动了中国传统节俗的发展(如三月三庙会),还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的祓除仪式。

如需了解更具体的祭祀细节或历史文献记载,可参考汉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盎盂相击贬弃鳖灵柄事滨塞长白山产乳淳源出液催化翠籙玳瑁梁而何焚山烈泽副笄浮囊咯嚓根头拱听枸棘辜恩海垠横队哄斗护腰简达狡伏惊飈涓滴成河看盏冷竹躐级路寝墨玉娘胎匿笑偶坐匹双谱氏器识球璜泉穴取道鹊声柔远三良三突出上除闪眼识致说三道四台屏苔网通阛头昏目晕微琐无谋相彊贤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