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侔的意思、敌侔的详细解释
敌侔的解释
谓力量相等。《战国策·韩策三》:“ 韩 与 魏 ,敌侔之国也, 申不害 与 昭釐侯 执珪而见 梁 君,非好卑而恶尊也,非虑过而议失也。”
词语分解
- 敌的解释 敌 (敵) í 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敌人。敌方。敌寇。 指敌人:敌后。敌情。敌酋。敌特。轻敌。克敌制胜。 抵挡:寡不敌众。 相当:势均力敌。匹敌。敌手(能力相等的对手)。 仇视:敌意。“诸侯敌王所忾
- 侔的解释 侔 ó 相等,齐:相侔。侔色揣称(坣 )(写文章摹绘物色恰到好处)。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敌侔”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力量相等,常用于描述双方势力或能力不相上下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
基本释义
“敌侔”由“敌”和“侔”组成,均为“相等、匹敌”之意。两字并列强调势均力敌的关系,如《战国策·韩策三》中“韩与魏,敌侔之国也”,指韩国与魏国实力相当。
-
结构分析
- 敌:本义为敌对,引申为相等(如“势均力敌”)。
- 侔:意为等同、齐平(如《庄子》“畸于人而侔于天”)。
两字组合后,词义叠加,强化“对等性”。
-
应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军事语境,描述国家、势力、人物间的抗衡关系。例如:“两国交战多年,国力始终敌侔。”
-
相关成语
类似含义的成语包括“旗鼓相当”“分庭抗礼”等,但“敌侔”更侧重力量层面的均衡。
注意: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籍或学术讨论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战国策》等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敌侔(dí lǔ)一词的意思,指敌对双方相互对立、争斗的情况。下面我将按照要求逐一给出相关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
- 敌字的部首为攵,并由6画组成。
- 侔字的部首为人,并由9画组成。
来源:
敌字源自古代汉字,可以追溯到大约2500年前的甲骨文时期。侔字也同样源自古代汉字,可以追溯到约3000年前的甲骨文时期。
繁体:
敌字的繁体形式為敵,侔字的繁体形式為侶。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敌字的形状与现代相似,而侔字在古代写作亻寽。
例句:
1. 他们是国际上的敌侔关系,经常发生冲突。
2. 两个势不两立的政治派系在选举中形成了敌侔态势。
组词:
- 敌对:指双方敌对、对立的状态或行为。
- 侔力:指能力相当,可以相互攀比的人或事物。
近义词:
- 敌对:对立、对抗
- 敌视:敌对、憎恶
反义词:
- 同盟:联合、合作
- 同仇敌忾:共同仇恨的对象
希望以上回答符合你的要求!如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