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敌侔的意思、敌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敌侔的解释

谓力量相等。《战国策·韩策三》:“ 韩 与 魏 ,敌侔之国也, 申不害 与 昭釐侯 执珪而见 梁 君,非好卑而恶尊也,非虑过而议失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敌侔(dí móu)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双方力量、地位或能力相当,彼此匹敌、不相上下的状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敌侔指事物或人物在力量、价值、地位等方面完全相等,形成对峙或平衡状态。

核心含义:势均力敌、不相伯仲。

例:“两军敌侔,胜负难分” 。


二、字义构成分析

  1. 敌(dí):

    本义为对抗、抵挡,引申为“相当”“匹敌”。

    《说文解字》:“敌,仇也。”

  2. 侔(móu):

    意为相等同。

    《周礼·考工记》:“疏数必侔。” 郑玄注:“侔,犹均也。”

    合成词义:二者结合强调“对等性”,即双方处于完全均势。


三、应用场景与典例

  1. 军事领域:

    描述敌对双方军力均衡,如《孙子兵法》“敌侔则能战之”(势均力敌时可主动出战) 。

  2. 政治博弈:

    指政权或势力集团分庭抗礼,如《战国策》“秦齐敌侔,争霸中原” 。

  3. 能力比较:

    用于人才、技艺的对比,如“其智谋敌侔诸葛”(智慧与诸葛亮相当) 。


四、权威文献出处

  1. 《汉语大词典》:

    明确收录“敌侔”词条,释义为“对等;匹敌” 。

  2. 《古代汉语词典》:

    引《韩非子·初见秦》例证:“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则是以一敌侔强秦。”

  3. 《辞源》:

    强调其先秦典籍渊源,多见于兵家与纵横家文献 。


五、近义词辨析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4. 《战国策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5. 《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敌侔”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力量相等,常用于描述双方势力或能力不相上下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基本释义
    “敌侔”由“敌”和“侔”组成,均为“相等、匹敌”之意。两字并列强调势均力敌的关系,如《战国策·韩策三》中“韩与魏,敌侔之国也”,指韩国与魏国实力相当。

  2. 结构分析

    • 敌:本义为敌对,引申为相等(如“势均力敌”)。
    • 侔:意为等同、齐平(如《庄子》“畸于人而侔于天”)。
      两字组合后,词义叠加,强化“对等性”。
  3. 应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军事语境,描述国家、势力、人物间的抗衡关系。例如:“两国交战多年,国力始终敌侔。”

  4. 相关成语
    类似含义的成语包括“旗鼓相当”“分庭抗礼”等,但“敌侔”更侧重力量层面的均衡。

注意: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籍或学术讨论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战国策》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坦板荡鞭约近里並智博浪捕击灿亮成鸠楚体蹴圆大黄鱼点石为金吊动钉灵东箱断窗干蹦蹦甘心首疾寡尤轱轱辘辘黑店肩夫僭狂剪柳赍嗟浄荡荡矶嘴口惛诳骇款遣蜡煤老半天烈操璘璘龙节笼禽躶体马套沐雨难诘鸟惊鱼骇剽遬拼杀清袅絿政绳床士孙市学守财虏泝端竟委绥爰挑心铜牙亡比剜肉医疮挖墙脚鰕笼显弹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