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莼丝的意思、莼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莼丝的解释

蓴菜。 唐 杜甫 《陪王汉州留杜绵州泛房公西湖》诗:“豉化蓴丝熟,刀鸣鱠缕飞。” 宋 苏轼 《送刘攽卒海陵》诗:“秋风昨夜入庭树,蓴丝未老君先去。” 清 纳兰性德 《摸鱼儿·送别德清蔡夫子》词:“且笑煮鱸鱼,趁著蓴丝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莼丝是汉语中对水生植物莼菜(Brasenia schreberi)茎叶部位丝状黏液物质的特称,常见于古典文学与植物学描述中。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语义解析

  1. 本义

    指莼菜茎叶表面分泌的透明胶质物,遇水形成细丝状,故名“莼丝”。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9卷第12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2. 引申义

    象征江南风物或思乡之情,典出《晋书·张翰传》“莼鲈之思”。

    来源:《世说新语·识鉴》载张季鹰“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辞官归乡。


二、植物学特征

莼菜属睡莲科,其幼叶与嫩茎覆盖高黏性多糖类物质,富含褐藻胶、阿拉伯胶等成分。

来源: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志》第27卷(科学出版社,1979年)


三、文化意象

  1. 诗意象征

    陆游《春晚杂兴》以“莼丝初可烹”喻江南春景,苏轼《忆江南》称“若问三吴胜事,不唯千里莼羹”。

    来源:《全宋词》苏轼词集卷三

  2. 典故应用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黛玉咏菊“莼鲈逸兴追陶令”,借莼丝关联隐逸主题。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注释本(2008年)


结论:莼丝既是莼菜的生物特征描述,亦承载中国文学特有的地域文化符号,其双重语义在典籍中形成稳定释义系统。

网络扩展解释

“莼丝”一词的解释如下:

1.植物特征

莼丝指莼菜(又名水葵),是一种多年生水生植物,其叶片呈椭圆形,深绿色,漂浮于水面,开暗红色小花,嫩叶可食用。因茎叶表面覆盖透明胶质,触感滑嫩,常被形容为“丝状”,故称“莼丝”。

2.名称来源

3.用途与文化意义

莼菜嫩叶常用于制作羹汤(如西湖莼菜羹),口感鲜嫩,是江南地区传统食材。古代诗词中也常以“莼丝”象征江南风物或思乡之情,如“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

补充说明

由于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通过《中国植物志》或权威词典进一步验证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

阿难八州辈辈褊激布币厝舍大碗岛上的一个星期日大足的确凉醏菜辅枢该应干预歌袴共具攻劘酣梦护犊子回舛鹄色僭轶积牍经纶济世金友玉昆祭社九廻郡邑壸闱浪蘂浮花履齿麦冬駡战默藁乃耳内官子恰合衾材清实亲献奇闻齐物论热兄弟圣贤视角使译时运亨通衰季霜葩朔部宋景诗台阁桃棓韬伏淘濯贴律痛治王傅乌木贤节谐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