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忤逆不孝”是汉语成语,指对父母不服从、不孝敬的行为。以下从词义、文化背景、用法等角度详细解释:
字面含义
深层内涵
该词不仅描述行为层面的不服从,还暗含道德层面的否定评价,常与“大逆不道”关联。
传统孝道观念
中国古代将“孝”视为伦理核心,如《孝经》强调“孝为德之本”。忤逆不孝者会被社会唾弃,甚至被法律严惩。
古代法律中的重罪
在部分朝代,“忤逆不孝”与谋反、大不敬等同属“十恶不赦”之列,可能面临极刑。
语法功能
作谓语或定语,如:“他因忤逆不孝被族人指责”。
现代语境
多用于文学或口语批评,如老舍《二马》中借角色之口表达无奈:“在鬼子国没地方去告忤逆不孝!”
使用该词时需注意语境,避免在正式场合随意指责他人。若涉及家庭矛盾,建议通过沟通而非道德批判解决问题。
《忤逆不孝》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对父母不孝顺、违抗、不顺从的行为或态度。下面将对这个词进行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等方面进行介绍。
《忤逆不孝》这个词可以拆分为忄(心部首)、逆(辶部首)、不(一画)和孝(子部首)。其中,心部首代表了与情感有关,辶部首代表了行走的意义。
《忤逆不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雍也》一篇中,原文描述了一位孔门弟子聂政忤逆父命的故事。由于聂政不顺从、违抗了父亲的意愿,被孔子指责为不孝。自此以后,这个词被广泛用来形容不孝的行为。
《忤逆不孝》这个词的繁体写法为「忤逆不孝」。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会有所不同。《忤逆不孝》这个词的古代写法为「忤行非孝」。
1. 长子对父母的教诲视而不见,实在是忤逆不孝之举。 2. 儿女应当尊敬父母,不应表现出忤逆不孝的态度。
忤逆、不孝、忤逆不孝、不孝顺、不敬、违抗、不顺从
不孝、不敬
孝顺、敬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