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儒籍的意思、儒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儒籍的解释

(1).儒家的经籍。 明 姚涞 《白兔赋》:“辨敬怠於儒籍,审劳逸于农阡。”

(2).读书人的户籍。《元史·雷膺传》:“ 太宗 时,詔郡国设科选试,凡佔儒籍者復其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儒籍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中专指登记儒生身份的户籍类别,属于特殊户籍管理体系中的一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一、基础释义

指由国家认定的儒生(读书人)专属户籍身份。儒生经官府核准后登记入籍,区别于民户、军户、匠户等类别,享有免役、减税等特权,但需通过科举或学业考核维持身份。此制度始于宋元,完善于明清,如《明史·选举志》载:"儒籍者,士子之所系也。"

二、历史制度背景

儒籍与科举制度深度绑定。明代规定生员(秀才)自动入儒籍,可免二人徭役;清代延续此制,但需通过岁考维持资格(《清史稿·食货志》)。其本质是王朝通过户籍特权激励士人求学,维系儒家文化传承。相关记载见于《续文献通考·学校考》:"凡在儒籍,免其家徭役。"

三、社会文化意义

儒籍制度强化了"士为四民之首"的社会分层,使儒生群体成为特权阶层。但伴随明清科举僵化,儒籍亦衍生出冒籍、寄籍等舞弊现象,如顾炎武《日知录》抨击"挂名儒户,规避差役"之乱象,侧面反映该制度在后期引发的社会矛盾。

知识关联:儒籍常与"儒户"混用,但严格而言,儒籍侧重户籍登记属性,儒户强调家庭单位(如《元史·刑法志》"儒户析居,子弟可承籍")。该制度于清雍正年间"摊丁入亩"改革后逐渐消亡。


文献依据

  1. 制度沿革:《中国户籍制度史》(王威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 特权机制:《明代社会生活史》(陈宝良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 社会影响:《清代科举制度研究》(王德昭著,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儒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儒家的经籍
    指儒家学派的核心文献及文化典籍,包括《五经》《四书》等经典著作,承载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礼”等。例如明代姚涞在《白兔赋》中提到“辨敬怠於儒籍”,即通过儒家典籍来区分态度是否恭敬。

  2. 读书人的户籍
    历史上特指登记读书人身份的户籍制度。元代《元史·雷膺传》记载:“诏郡国设科选试,凡占儒籍者复其家”,说明儒籍身份可享受免除赋役等优待。


二、延伸说明

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典籍或制度细节,可参考《元史》等史料或儒家经典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阿波罗计划茇涉伯国不稂不莠不同凡响不屑毁誉仇雠翠簪粗心大意粗质嘚瑟叮铃乏劣方朔帆叶飞豹凤带风筌吩呶伏天儿膏肓之疾孤说号型和硕后懊欢心箭局减削渐诈井遂局踧扣门喹啉滥泛老道长溜躂蔓草荒烟门封朦胧瓶口铅玻璃牵盐巧垂弃道任术青罗伞遒艳山岳崩颓沈志诗格收理睡魔稣活汤包铁观音统论通同脱桃婴儿文木无缘贤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