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缚茆 ”。谓盖造简陋的房屋。茅,谓茅屋。 明 宋濂 《宝盖山实际禅居记》:“非有絶念之深功,不能超出死生而入常寂之场,子盍缚茅於重山密林而究明之乎?” 清 周亮工 《题与然大师画册前》:“自号曰 与然 ,岩栖谷汲,缚茆於人跡罕至地,颜曰 县溪庵 。”
“缚茅”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字面释义
引证与用法
综合释义
“缚茅”亦作“缚茆”,属于文言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其核心含义是以简单材料(茅草)搭建居所,常暗含清贫、隐居或返璞归真的意境,多见于诗文或历史文献中。
扩展关联
提示:如需具体古文例句或更详细文献出处,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
缚茅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包含有缚和茅两个部分。
缚,是由缶部和卜部组成的,缶是古代的容器,卜是卜筮的象形字,表示把东西放到容器中的意思。引申为用绳索等束缚,限制行动。
茅,是由艸部和矛部组成的,艸是植物的象形字,表示植物的茎叶,矛是矛戟的象形字,表示植物成片状的形态。茅又表示一种植物,通常用来覆盖房屋或作为草席的材料。
缚茅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说故事。相传郑国的君主文公被围困在了一座茅屋中,解不开缚住他的绳索。他的忠臣们听说后,冒着生命危险,纷纷前往救援。最终,救出了被绳缚的文公。为了纪念这件事情,人们用“缚茅”来表示相互帮助、携手合作的意义。
在繁体字中,缚茅的写法为「縛茅」。
古时候,缚茅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考古学家在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发现了缚茅的不同写法,如: 「缚旁茅」、「缶旁茅」等,这些是古代汉字形体在演变过程中的表现。
例句:他们缚茅合作,共同完成了这个项目。
组词:缚手缚脚、茅屋、缚住、缚紧
近义词:协力、共谋、合作、联手
反义词:分道扬镳、各走各路、孤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