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缚茅的意思、缚茅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缚茅的解释

亦作“ 缚茆 ”。谓盖造简陋的房屋。茅,谓茅屋。 明 宋濂 《宝盖山实际禅居记》:“非有絶念之深功,不能超出死生而入常寂之场,子盍缚茅於重山密林而究明之乎?” 清 周亮工 《题与然大师画册前》:“自号曰 与然 ,岩栖谷汲,缚茆於人跡罕至地,颜曰 县溪庵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缚茅"是一个古雅且富有文化意蕴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面、历史典故及引申义三个层面解析:

  1. 字面释义:捆扎茅草

    • "缚"意为捆绑、扎束,"茅"指茅草(禾本科白茅属植物,古代常见建材)。故"缚茅"最基础的含义即指用绳索等将茅草捆扎固定的行为。
    • 此义项常见于描述古代简陋的营建方式,如搭建茅屋(茅棚、茅舍)时,需将茅草成束捆扎后覆盖在屋顶框架上以遮风挡雨。例如《诗经·豳风·七月》中"昼尔于茅,宵尔索綯"虽未直接用"缚茅",但描绘了白天采茅草、晚上搓绳子(为捆扎做准备)的情景,体现了早期茅屋建造的环节。
  2. 历史典故与引申义:郑思肖的"缚茅作笔"

    • "缚茅"一词的文化深度主要源于南宋遗民郑思肖(字所南)的著名典故。宋亡后,郑思肖坚守气节,拒绝仕元。他坐卧必向南(以示不忘故国),并弃用毛笔,改用将茅草末端捆扎成束制成的简易笔书写,以此表达其"不践元土、不臣元君"的忠贞与孤高。
    • 此典故赋予了"缚茅"深远的象征意义:
      • 气节与忠诚的象征:代表在逆境中坚守信念、不屈服于外族统治的高尚情操。
      • 清贫与隐逸的体现:使用简陋的自制工具(茅笔),反映了遗民生活的清苦与远离世俗的姿态。
      • 文化坚守的隐喻:即使条件艰苦,仍坚持用最原始的方式书写(传承文化),彰显精神力量。
    • 这一典故被广泛记载于史书及文人笔记中,成为"缚茅"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如《宋史翼·遗民传》及清代顾炎武《井中心史歌》等文献均提及或颂扬此事迹。
  3. 现代用法与延伸

    • 在现代汉语中,"缚茅"一词已非常用词汇,多出现在文学创作、历史研究或艺术评论中,用以:
      • 直接指代捆扎茅草的具体劳作(较少见)。
      • 更主要的是引用郑思肖典故,借以赞颂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清高自守的文人风骨,或表达在困境中坚持文化传承的精神。
      • 有时也用于形容极其简陋的书写工具或条件。

总结释义: "缚茅"本义指捆扎茅草(常用于建造茅屋),其文化内涵因南宋郑思肖"缚茅作笔"的典故而升华,成为象征忠贞气节、清贫守志及文化坚守的独特意象。该词在现代语境中主要用于文学性、历史性或象征性的表达。

主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缚茅”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1. 字面释义

    • 「缚」:指捆绑、束缚,如“作茧自缚”中的用法。
    • 「茅」:指茅草,常用于建造简陋房屋的材料,如“茅屋”。
    • 组合义:字面可理解为“用茅草捆绑搭建”,引申为盖造简陋的茅屋。
  2. 引证与用法

    • 该词在古文中多用于描述隐士或修行者远离尘嚣、简居山林的生活。例如:
      • 明代宋濂《宝盖山实际禅居记》提到:“子盍缚茅於重山密林而究明之乎?”(意为:何不在深山密林中搭建茅屋潜心修行?)
      • 清代周亮工《题与然大师画册前》记载:“缚茆於人跡罕至地”(在偏僻之地搭建茅屋)。
  3. 综合释义
    “缚茅”亦作“缚茆”,属于文言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其核心含义是以简单材料(茅草)搭建居所,常暗含清贫、隐居或返璞归真的意境,多见于诗文或历史文献中。

  4. 扩展关联

    • 近义词:结庐、筑舍。
    • 文化背景:与古代隐逸文化相关,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意象。

提示:如需具体古文例句或更详细文献出处,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哀牢鴘鹰陛对闭口无言参横斗转惩示踹营垂丝从风而服得体典宝调式东墙窥宋反政封锡分为广赜关徼瞡瞡闺襟红桃后继有人槐实聚星闿彻空逈廊牙两截门躐径令正躏践罗嗊曲荦荦大端驴车旅券靡草俳歌铅驽青衣小帽勤恪戎寄荣罗乳漆三露山风山查糕舍短取长湿澾澾松黄酒宿习太忙生坦言桃花潭痛矫猬结蚁聚围魏救赵遐琛象军仙鹤草笑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