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帮助;辅助。 清 沉涛 《瑟榭丛谈》卷下:“余整飭书院,捐置义冢诸事,皆赖其匡勷之力。”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民义师》:“该处商民深明大义,捐貲御侮,绅士实力匡勷,入城之议已寝。”
(2).惶遽不安貌。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上》:“单丁下户,则缓其衔轡,周其情隐;虽兵革匡勷,皆有恃而不恐。”
“匡勷”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文献分析:
一、基本释义
帮助、辅助
该含义多见于清代文献,例如:
惶遽不安
清代黄宗羲在《子刘子行状上》中描述“兵革匡勷”,形容局势动荡下的不安状态。
二、发音争议
三、使用注意
该词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仿古语境。其“帮助”义与“匡助”“匡济”等词类似,而“惶遽”义则接近“仓皇”。建议结合具体文献上下文判断词义。
匡勷(kuāng xiǎng)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积极向上、激励他人的意义。
匡勷的部首是匚(fāng)部,其笔画数为8画。
匡勷是由“匡”和“勷”两个字组成的,其中,“匡”字在古代是指纠正、振奋、扶助的意思,“勷”则表示振奋、激励的意义。两个字合在一起,形成了“匡勷”的意义。
匡勷的繁体字为“匡勷”。
在古代,匡勷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但整体意义不变。古文中可能会将“匡”字写作“抗”或“囅”,将“勷”字写作“穰”或“旁”。不同的写法主要是由于历史演变导致的。
1.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保持匡勷的精神,勇敢面对。
2.他的行动充满了匡勷的力量,激励了周围的人。
- 匡正(kuāng zhèng):纠正错误,使之重新正确。
- 匡扶(kuāng fú):振奋扶助,帮助他人,使其重新振作。
激励、鼓舞、奋发等
灰心、消沉、颓废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