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白契的意思、白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白契的解释

旧指未向官府纳税加盖官印的房地产等文契。 宋 郑刚中 《论白契疏》:“买产之家,类非贫短,但契成则视田宅为己物,故吝惜官税,自谓收藏白契,不过倍纳而止。”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外集》:“有以白契告首者,追赏及种种费用外,二倍税焉。”《宋史·食货志上二》:“﹝ 绍兴 五年﹞初令诸州通判印卖田宅契纸,自今民间争田,执白契者勿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白契是中国古代契约制度中的特定术语,指未经官府加盖官印、未缴纳契税的土地、房产等不动产交易契约。其核心特征与法律地位如下:

一、基本释义

白契即民间私下订立的买卖或典当契约,因契约用纸为素白棉纸、且无官府朱红色印章而得名。相较于官方认证的“红契”(又称“赤契”),白契缺乏法律强制执行力,仅依赖交易双方信用维系,存在产权争议风险。

二、核心特征

  1. 未税契:交易双方未向官府申报交易内容,逃避契税(如清代“契尾”税),属民间私下行为。
  2. 无官印:契约末尾无县衙粘贴的纳税凭证(“契尾”)及骑缝官印,仅保留中人、代笔人等私章。
  3. 效力局限:明清律法规定,白契在产权纠纷中不能作为有效证据;红契才是官府承认产权的法定凭证。

三、历史背景

白契盛行于明清时期,反映民间规避税赋的普遍现象。官府虽屡禁白契交易(如《大清律例》要求田宅交易“税契过割”),但因税负繁重,民间仍长期存在“白契-红契”并行的双重契约体系。直至民国时期《契税条例》实施后,白契逐渐消亡。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白契”是中国古代民间交易中常见的契约形式,具体含义及特点如下:

一、基本定义

白契指未向官府纳税、未加盖官方印章的房地产、买卖或典当契约,属于民间私下签订的协议,又称“草契”或“未税白契”。与之相对的是经过官方认证的“红契”。

二、核心特征

  1. 未经官方认证
    由买卖双方自行拟定,仅有当事人、亲属、四邻、中人(见证人)及官牙(中介)签字盖章,无官府印章。
  2. 内容要素
    包括交易性质、土地/房屋面积、坐落位置、价格、付款条件等具体条款。
  3. 法律效力
    白契在民间具有约定效力,但缺乏官方保障。若发生纠纷,官府可能不承认其合法性。

三、与红契的区别

对比项 白契 红契
官方认证 经官府验契并纳税
外观 白纸黑字 附官方契尾并盖红色官印
法律效力 民间认可,但官府可能拒认 完全合法,受官方保护

四、历史背景

宋代已出现白契,民间为避税常签订此类契约。官府为增加税收,要求交易后需“税契”(补税并换红契),否则可能面临罚款。明清时期沿用此制度,红契逐渐成为产权纠纷的关键凭证。

五、现代意义

白契是研究古代经济、法律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史料,反映了民间交易习惯与官方治理的互动。当代房地产交易已无此概念,全部需经官方登记备案。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地域差异,可参考、4、7中的历史文献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柏酒百无一失罢散卑逊秉信恻楚尘鞿陈美赤查除害兴利粗强点蹿典丽动感断圭碎璧敷述嘎啦釭烛公份儿公私要速故剑翯翯槐宸假面具戒护禁肉九苍科名草空尽狂人赉奬亮工凌跃麟瓶龙蜕论赋落荒而走卖马解没毛大虫渺无人烟民民磨刀不误砍柴工鸟云之阵盘担平盘娉娉嫋嫋七端八正起例麒麟阁七庙略琼奴犬马心缺衽癯劣説得来司狱耸峻琐屑玩日愒时无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