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諫喻 ”。劝谏讽喻;劝谏晓喻。 汉 徐干 《中论·法象》:“虽妻妾不可得而黷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愠怒而德行行於闺门,不諫諭而风声化乎乡党。”《三国志·魏志·曹爽传》:“ 羲 或时以諫喻不纳,涕泣而起。”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六:“ 岭 南僻远之地,有驛名 翠嵐 ,往来宿者,多饲马於堂上,驛吏諫諭不听,乃题小诗於壁以讥之。”
谏谕是由"谏"与"谕"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特指以劝谏形式进行的委婉规劝。《汉语大词典》将其训释为"劝谏讽喻",强调通过含蓄方式达到规劝目的的行为特征。
从构词法分析,"谏"字从言从柬,《说文解字》释作"证也",本义为直言规劝尊者改过;"谕"字从言从俞,《玉篇》解为"晓也",指通过言语使人明白。二字组合后形成偏正结构,词义重心在"谏","谕"则限定劝谏的方式特征。
该词的典型使用语境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施事主体多为臣属或僚佐,《后汉书·隗嚣传》载"嚣虽遣子入质,犹负其险厄,欲专方面,于是游士长者,稍稍去之"中"游士"的劝谏即为谏谕实例;二是受事对象多为上位者,常见于奏疏体文献;三是内容多涉及政事得失,如《宋史·职官志》载谏官"掌规谏讽谕"的职责范围。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谏谕逐渐衍生出两层内涵:其核心义指通过委婉言辞实施的正式规劝行为,边缘义则延伸至包含劝诫功能的文书形式。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中"伏望皇上览否泰之原,通上下之志,广开献纳之门,亲近辅弼之臣"即为文书化谏谕的典型范例。
“谏谕”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析:
指对君主或上级以忠言劝告,告诫其改正错误。由“谏”(直言规劝)和“谕”(告诫、晓示)两字组成,强调通过直言不讳的方式对权力者提出批评或建议。
词源与结构
使用场景
延伸特点
“谕”在古汉语中亦通“喻”,含“使明白”之意,因此“谏谕”不仅包含劝告行为,也隐含通过沟通使对方理解并改正的意图。
帮规宝饵巴山夜雨贬素布徧撤烂污瞋恨沉吟不决斥疏畜耳触桶打基础大尊吊朵瓞绵东北野战军短路古籍好货赫斤还元水慧听寋鄂枷项继统谲譬贶别老奴敛手足伶优马后驴前木梢朋俦前疾千了百当请辠亲卫亲展权仪稔究人排上腔挻乱善详稍黩筐篚升高慴畏史剧石丈人施置手札説话客硕虑探查通贿玩意免袒午餐仙僮袭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