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邑的意思、愤邑的详细解释
愤邑的解释
亦作“ 愤悒 ”。愤恨忧郁。《后汉书·应劭传》:“岂繄自谓必合道衷,心焉愤邑,聊以藉手。”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自非知命,谁能不愤悒者哉!”《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元年》:“时人咸以 濬 功重报轻,为之愤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章阿端》:“妾 章氏 ,小字 阿端 ,误适荡子,刚愎不仁,横加折辱,愤悒夭逝,瘗此二十餘年矣。”
词语分解
- 愤的解释 愤 (憤) è 因不满而忿怒或怨恨:气愤。愤悱(郁闷)。愤慨。愤怒。愤然。悲愤。激愤。愤恚。公愤。义愤填膺。愤世嫉俗。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邑的解释 邑 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旧指县:邑人(同乡的人)。邑庠(明清时称县学)。邑宰。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邑。 古同“悒”,愁闷不安。 笔画数:; 部首:邑;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愤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含义可以从字源和古籍用例中分析。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古籍记载,其解释如下:
一、字义解析
- 愤(憤):本义指郁结于心、憋闷,引申为因不满而激动、发怒。《说文解字》释为“懣也”,即心中烦闷、郁结不平。
- 邑:此处通“悒”,意为忧愁不安、忧郁。《说文通训定声》指出“邑”可假借为“悒”,表愁闷不舒之态。
二、整体含义
“愤邑”由“愤”与“邑”(悒)两个近义字组合而成,属于同义复词,核心含义为:
- 忧郁愤懑:形容内心充满忧愁、烦闷、怨愤,情绪郁结不舒的状态。它强调的是一种积郁于心、既忧且愤的复杂心境。
三、用法特点
- 古语色彩浓厚:该词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现代汉语极少使用。
- 形容内心状态:多用于描述人因遭遇不公、挫折或忧心世事而产生的深沉、压抑的负面情绪。
- 书面语体:具有明显的书面语特征。
四、古籍例证
最著名的用例见于《新唐书·刘蕡传》:
“愤邑(悒)(愤邑) 卒。”
此句描述刘蕡因忧愤国事、怀才不遇,最终在抑郁愤懑中去世。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愤”和“邑”(通“悒”)的释义及“愤邑”作为古语词的解释提供了最详尽的学术依据。该词典是当今规模最大、释义最全的汉语语文词典。
- 《说文解字》(许慎著):提供了“愤”和“邑”的本义基础。
- 《说文通训定声》(朱骏声著):明确指出了“邑”通“悒”的假借关系,是理解“愤邑”词义的关键。
- 《新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撰):提供了“愤邑”在古典文献中的实际应用语境,是理解其用法的重要例证。
网络扩展解释
“愤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细微差异,综合搜索结果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释义
-
核心含义
指愤恨忧郁的情绪状态,常见于古籍中。该词由“愤”(愤怒)和“邑”(通“悒”,忧郁)组合而成,强调内心强烈的愤懑与压抑交织的情感。
-
异体写法
亦作“愤悒”,如《聊斋志异》中“愤悒夭逝”即用此写法。
二、用法与语境
-
古籍用例
- 《后汉书·应劭传》:“心焉愤邑”描述内心愤懑不平。
- 《资治通鉴》:“为之愤邑”表达对不公待遇的愤慨与抑郁。
- 《汉书·杜邺传》:“忿邑非之”指因不满现状而产生批判态度。
-
现代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对所在地方愤怒不满”,但此说法缺乏古籍直接支持,可能是对“邑”字(原指城镇)的引申误读。
三、相关辨析
- 与“忿邑”的关系:二者为同义词,均表愤恨忧郁(-5)。
- 情感强度:比单纯“愤怒”更强调压抑、无法排解的心理状态。
建议结合具体古籍上下文理解该词,避免脱离语境的现代引申解读。
别人正在浏览...
匾部並船鼻炎博笑长告称心快意埫塎触搏蟺蜂掇采嚲鞚蠹鱼恶衣恶食反对派放告牌坊门妇姑勃溪浮皮潦草浮蛆给脸黑老包红烫烫徽赫接煞积非习贯惊骨惊愣九冥憰怪絶伦超群克意扣襻贶遗量体重寮宰力学落地窗摹本铙铎狃虓泡子巧挴琪殿棋劫轻鸿亲穆秋粮全制驱斥收掘水府淑明四生泰国踏曲天塌地陷天正节听其自然湍濑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