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绸缪束薪”出自《诗经·唐风·绸缪》,是汉语中典型的成语典故。其字面意为“用绳索将柴薪紧密缠绕捆扎”,引申为“提前做好准备,防患未未然”。具体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语源考据
该句最早见于《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据《毛诗正义》注疏,“绸缪”本指紧密缠绕的动作,“束薪”指捆扎柴草,字面描述古人劳作场景(《诗经注析》,中华书局)。后世学者如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出,此意象隐喻婚姻结合需如束薪般稳固,引申出“未雨绸缪”的处世智慧。
词义演变
《汉语大词典》明确其引申义为“预先筹划准备”,如《三国演义》第五回“绸缪束薪,以待暴客”,即用此典故强调军事防备的重要性(《汉语大词典》第9卷)。清代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进一步将“束薪”与《易经》的“离卦”关联,强化其“稳固基础”的哲学内涵。
文化象征
在礼制层面,《礼记·昏义》记载周代婚礼以“束薪”为聘礼,取“薪火相传”之意。近现代学者闻一多在《诗经通义》中指出,该意象兼具实用劳作与婚姻伦理的双重隐喻(《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现代表达
现代汉语中多取其引申义,用于强调危机预案,如钱钟书《管锥编》评此句“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与《中庸》治国理念形成互文(《管锥编》第三册,三联书店)。
“绸缪束薪”是一个源自《诗经》的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绸缪”指紧密缠绕、捆扎,“束薪”即捆好的柴草。字面意思是把柴草紧密捆扎成捆,比喻婚姻的结合。
二、出处与背景
出自《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此诗描写新婚场景,古人以“束薪”象征夫妇同心,寓意婚姻的稳固与情感的缠绵。
三、引申含义
在古代婚俗中,“束薪”是婚礼仪式的重要物品,因此成语延伸为婚姻关系的缔结,强调夫妻间紧密相连的状态。
四、用法与示例
五、关联知识
《诗经》中常以自然事物比喻生活,如“束楚”“束刍”与“束薪”类似,均与婚姻相关,体现古人以劳动日常寄托情感的文学手法。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诗经》原文或相关注解文献。
闇忽敖睨颁白半饷波澜不足为奇韔弓超然自引仇害畴日创兴存视诞圣得意忘象雕掞钉梢东陵侯兜术天对掌嘟囔独身额外之人费用贵昌雇用涸落迦兰陀毄力近佳金躯絶对吏职緑乳蛮蛮茂齿马靴孊嫚农桑暖寒会怕不大浅固怯弱青棂奇士求助仁气软笑麝月守位塾修覃恩擿伏温故无辞五祀先畴相人偶县君仙署心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