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民虏的意思、民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民虏的解释

俘获的敌国民众。《礼记·曲礼上》:“献车马者执策绥,献甲者执胄,献杖者执末,献民虏者操右袂。” 孔颖达 疏:“民虏,谓征伐所获彼民,以为外虏,故云民虏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民虏”是由“民”与“虏”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需从词源和用法两方面解析。

一、词义溯源

“民”指普通百姓,《说文解字》释为“众萌也”,即未受教育的民众(来源:《汉语大词典》);“虏”本义为战俘,《玉篇》载“虏,获也”,后引申为奴隶(来源:《古代汉语词典》)。组合后“民虏”特指被俘获的平民群体,常见于史籍描述战争掳掠现象,如《资治通鉴》载十六国时期“徙民虏五万馀户”即指被强制迁徙的百姓。

二、语义演变

该词在唐代文献中多含贬义色彩,如杜牧《战论》称“俘民为虏”,强调战争对平民的伤害性。宋代以后逐渐转为中性描述,《宋史·兵志》用“籍民虏充军”反映兵员征召制度。

三、现代应用

当代语言体系中,“民虏”属于历史词汇,主要见于学术著作对古代社会结构的分析,例如《中国社会史纲》用此词解读魏晋南北朝的人口流动现象(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民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文献来源及权威解释总结如下:

词义解释

民虏(拼音:mín lǔ)指战争中俘获的敌国民众。该词出自《礼记·曲礼上》,孔颖达在疏解中明确提到:“民虏,谓征伐所获彼民,以为外虏,故云民虏也。”

具体分析

  1. 词源与结构

    • “民”指敌国普通百姓,“虏”意为俘虏或外族。组合后特指因战争被俘的敌方平民,带有贬义色彩,强调其“外虏”身份。
  2. 文献例证

    • 《礼记·曲礼上》记载:“献民虏者操右袂。”描述献俘礼仪,侧面反映古代战争中俘获民众的普遍性。
  3. 与现代词汇的对比

    • 现代汉语中类似概念多用“战俘”或“俘虏”,但“民虏”更侧重平民身份,与军事人员区分。

扩展说明

该词体现了古代战争中对敌方平民的处置方式,常将其视为战利品或劳力,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其社会意义。若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礼记》原文及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敖游百绪本生灯编牒辩谘碧牙签不可枚举蚕礼谗铄晨鴈瑽瑽蹉踏戴奉道上登明跌踼堕罗鉢底恶狗凤皇棼迷釜鼓抚喻高帆根菜壶酒宫婢挂账规鉴贵资故人寒烬合格画虎成狗假僭假寐夹片井竈棘澁九点圆闚看冷脸子留司龙圆蛮力猕猴木沉产子难本旁期千岁入木生荣亡哀收条顺墨蜀绣酥融台南市吐火险绝袭承细高挑儿信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