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民虏的意思、民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民虏的解释

俘获的敌国民众。《礼记·曲礼上》:“献车马者执策绥,献甲者执胄,献杖者执末,献民虏者操右袂。” 孔颖达 疏:“民虏,谓征伐所获彼民,以为外虏,故云民虏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民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文献来源及权威解释总结如下:

词义解释

民虏(拼音:mín lǔ)指战争中俘获的敌国民众。该词出自《礼记·曲礼上》,孔颖达在疏解中明确提到:“民虏,谓征伐所获彼民,以为外虏,故云民虏也。”

具体分析

  1. 词源与结构

    • “民”指敌国普通百姓,“虏”意为俘虏或外族。组合后特指因战争被俘的敌方平民,带有贬义色彩,强调其“外虏”身份。
  2. 文献例证

    • 《礼记·曲礼上》记载:“献民虏者操右袂。”描述献俘礼仪,侧面反映古代战争中俘获民众的普遍性。
  3. 与现代词汇的对比

    • 现代汉语中类似概念多用“战俘”或“俘虏”,但“民虏”更侧重平民身份,与军事人员区分。

扩展说明

该词体现了古代战争中对敌方平民的处置方式,常将其视为战利品或劳力,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其社会意义。若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礼记》原文及注疏。

网络扩展解释二

《民虏》的意思

《民虏》是一个词语,其涵义为“百姓被虏掳”的意思。这个词往往用来形容在战争或者侵略中,平民百姓遭到敌人的掳掠、抢劫、奴役等行为。

拆分部首和笔画

《民虏》这个词可以拆分为“民”“虏”两个字。其中,“民”的部首是“氏”,总计4画,发音为“min”;而“虏”的部首是“虍”,总计10画,发音为“lu”。

来源与繁体

《民虏》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历史中遭受外族入侵的时期。在这段历史中,百姓遭到掳掠奴役的情景非常常见,因此形成了这个词语。在繁体字中,该词保持不变,仍然是“民虏”。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常常与现代不同。对于《民虏》这个词,其古代汉字写法为“民虜”。虜在古代表示抓捕、俘获、奴役等含义。

例句

1. 在历史上,许多国家的百姓遭到了民虏的痛苦。

2. 战火中的平民百姓往往成为民虏的牺牲品。

组词

与“民虏”相关的组词有:

1. 民众: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大众百姓。

2. 虏掠:指的是战争或抢劫中掳掠他人为奴的行为。

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1. 抢掠:指的是抢夺他人的财物或者掳走他人的生活资料。
2. 俘获:指的是战争或抓捕中将敌方人员捉住,使其成为俘虏。

反义词:
1. 解放:指的是解救被奴役或掠夺的人们,使其重新获得自由。
2. 鼓励:指的是给予他人鼓舞、支持和帮助,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

别人正在浏览...

阿来来闇秽邦器不见天日采用带孝洞黎洞明多级火箭胹鳖逢世風訊纷竞富捷罘罔阁免狗功鬼脸城函书含粻龁啮鸿轩凤翥怀鈆驩合还魂化融滑汰话箱回文锦护世四天王夹袋中人物胶合板惊霰紧要九光杏可知狂书苦修怜宠离摘迷花沾草民率谬言尼师但那怕风怯雨怕三怕四喷云吐雾漂移娉内潜光匿曜迁怨让枣推梨庶族摊铺淘写天之僇民玩花招象棚相伤萧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