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过所的意思、过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过所的解释

古代过关津时所用的凭证,犹近代的通行证。《周礼·地官·司关》“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 汉 郑玄 注:“传,如今移过所文书。”《新唐书·百官志四下》:“户曹司户参军事,掌户籍、计帐、道路、过所。”《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二年》:“ 邠 ( 杨邠 )又奏:‘行道往来者,皆给过所。’” 胡三省 注:“盛 唐 之制,天下关二十六,度关者从司门郎中给过所,犹 汉 时度关用传也。 宋白 曰:古书之帛谓繻,刻本为契,二物通谓过所也。” 明 杨慎 《丹铅续录·过所》:“过所者,今之行路文引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过所是古代中国官府颁发的一种通行凭证,主要用于证明行人身份、旅行事由及通行路线,相当于现代的护照或通关文牒。其制度盛行于汉唐时期,是古代交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

过所(guò suǒ)指古代过关津、渡口时须向守吏出示的官方通行文书。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1013页(在线查阅


二、历史演变与制度特点

  1. 汉代起源

    汉代称为“传”或“过所”,由县以上官府签发。居延汉简中已有“过所”实物记录,载有持证人姓名、事由、目的地及随行物品。

    来源:甘肃简牍博物馆《居延汉简研究》;故宫博物院《汉代通关文书制度》(链接

  2. 唐代完善

    唐代过所制度高度规范化,需经里正、户曹等多级审核,中央由尚书省刑部司门郎中核发。文书需详列同行者、牲畜、货物,并规定有效期。

    来源:《唐六典·刑部》;《吐鲁番出土文书》唐代过所原件(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料

  3. 文书形式

    多为纸质或简牍,分正、副本。正本由行人携带,副本存档或预发至沿途关卡核验。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可见完整实物。


三、功能与社会意义


四、文献记载与典故


“过所”作为古代重要的行政文书,既是中央政权控制力的体现,也是中外交通史的实物见证。其严谨的签发流程与查验制度,展现了传统中国“关禁稽验”的管理智慧,为研究古代社会治理、丝绸之路贸易提供了关键实证。

主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中国制度史》(吕思勉著)
  3. 故宫博物院“古代文书档案”数字库
  4. 《唐代过所研究》(程喜霖著,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过所”是中国古代用于通过关津、要塞等交通要道的官方凭证,其功能类似于现代的通行证或护照。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与功能 过所是古代官府颁发的通关文书,用于证明持证人身份及行程合法性。行人须在过关时向守关官吏出示,方可通行。唐代《唐律》明确规定:“诸不应度关而给过所者,各徒一年”,说明其具有法律强制性。

  2. 历史演变

    • 最早可追溯至汉代,郑玄注《周礼》时提到“传,如今移过所文书”,表明汉代已有类似制度。
    • 唐代发展成熟,《新唐书》记载户曹司户参军事“掌户籍、计帐、道路、过所”,说明其被纳入国家行政管理体系。
  3. 使用范围与形式 不仅用于货物运输(如《周礼》所述“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也适用于人员流动。据《资治通鉴》记载,五代时期甚至要求“行道往来者皆给过所”,可见适用范围广泛。

  4. 别称与演变 不同时期有“符”“节”“传”“公验”等别称,清末逐渐改称“护照”,英语直译为passport,体现了其职能的延续性。

注:以上信息综合了汉典、唐代律法、宋代史书及近代研究,欲了解更完整的历史案例或不同朝代的具体形制,可查阅《唐律疏议》《周礼注疏》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八关斋爆竹砭熨並且摈僇厂规传动春芒处堂燕雀错择顶对芳邻风期付治服馔鬼饮海青碾豪游红窗迥哗釦晦色火拉拉贱名急刻颈脖子矜救金锁曲酒痨瘠颜宽恤劳费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理恶烈义露天通事默想砰硼霍落偏门巧干樵拾欺天罔人渠伊钱软和和十二虫时风食蛤梨施展私掠死权思维宋无忌绦子填仓日吞舟婉笃无所事事仙客限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