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过关津时所用的凭证,犹近代的通行证。《周礼·地官·司关》“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 汉 郑玄 注:“传,如今移过所文书。”《新唐书·百官志四下》:“户曹司户参军事,掌户籍、计帐、道路、过所。”《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二年》:“ 邠 ( 杨邠 )又奏:‘行道往来者,皆给过所。’” 胡三省 注:“盛 唐 之制,天下关二十六,度关者从司门郎中给过所,犹 汉 时度关用传也。 宋白 曰:古书之帛谓繻,刻本为契,二物通谓过所也。” 明 杨慎 《丹铅续录·过所》:“过所者,今之行路文引也。”
“过所”是中国古代用于通过关津、要塞等交通要道的官方凭证,其功能类似于现代的通行证或护照。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与功能 过所是古代官府颁发的通关文书,用于证明持证人身份及行程合法性。行人须在过关时向守关官吏出示,方可通行。唐代《唐律》明确规定:“诸不应度关而给过所者,各徒一年”,说明其具有法律强制性。
历史演变
使用范围与形式 不仅用于货物运输(如《周礼》所述“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也适用于人员流动。据《资治通鉴》记载,五代时期甚至要求“行道往来者皆给过所”,可见适用范围广泛。
别称与演变 不同时期有“符”“节”“传”“公验”等别称,清末逐渐改称“护照”,英语直译为passport,体现了其职能的延续性。
注:以上信息综合了汉典、唐代律法、宋代史书及近代研究,欲了解更完整的历史案例或不同朝代的具体形制,可查阅《唐律疏议》《周礼注疏》等古籍原文。
“过所”是一个汉字词,其意思是“经过某一地方”。当我们说某人或某物“过所”的时候,表示他们曾经或正在经过某一地点。
将汉字“过所”进行拆分,得到的部首是“辶”和“斥”。其中,“辶”通常解释为表示“走的意思”,“斥”表示“排除”的意思。
“过所”一共有五个笔画。第一画是从上到下的一划,第二画是从左上到右下的斜线,第三画是从左上到右下的斜线,第四画是由横画和竖画组成,第五画是一画纵线。
“过所”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复杂,它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在古代,人们往往会选择从一个地点经过另一个地点,因此“过所”一词应运而生。同时,“过所”在繁体中的写法为“過所”,多为台湾、香港等地区使用。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一些不同。传统的写法中,汉字“过所”的表示方法是更加简略的。例如,它可能只需要三笔就能够完成。
1. 我今天上班的路上经过了公司门口。
2. 他正在过所这个小镇,准备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过程、所示、过道、所属、过岗
经过、路过、途经
停留、待在、驻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