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矫正;纠正。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论者既不匡纠,而云观过知仁,谓心之哀惻,终始一者也。”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毋亦以民权既未能兴,则政府之举动措置,既莫或监督之而匡纠之,非於无形中有所以相慑,则6*民贼更何忌惮也。”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匡纠流俗,厉如电霆,使天下羣伦,为闻声而摇荡。” 鲁迅 《两地书·许广平<致鲁迅十一>》:“非镜无以鉴形,自勉之外,正待匡纠,先生倘进而时教之,幸甚!”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匡纠汉语 快速查询。
“匡纠”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uāng jiū,其核心含义为矫正、纠正,常用于描述对错误、弊端或危机局势的修正与改善。以下是详细解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如梁启超、鲁迅的原文),可参考权威词典或古籍资料。
《匡纠》是一个古代汉语词语,其意思是“纠正、改正错误、弥补缺憾”。
《匡纠》由两个部首组成:
匚(fāng)是一个独立的偏旁,表示“匡正、纠正”。
纟(mì)是一个独立的偏旁,表示“纠缠、扭结”。
《匡纠》的拆分笔画是7画+6画=13画。
《匡纠》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述而》:“苟不至德,至至德也,反是则匡救弗至矣。”意思是只有达到至高无上的德行,才能整治人心,纠正错误。
在繁体字中,匡纠的写法分别是「匡輳」。
在古代,匡纠的汉字写法有所不同。一种写法是“扛累”,扛表示匡正,累表示解决、纠缠。另一种写法是“扛橤”,橤表示纠正、修正。
1. 他起初有一些错误的观念,但是经过一番思考和他朋友的匡纠,他最终明白了自己的错误。
2. 在团队中,需要有人勇于坚持真理,并且能够勇敢地对错误进行匡纠。
以下是一些与《匡纠》相关的组词:
1. 匡正(kuāng zhèng):纠正错误
2. 纠缠(jiū chán):缠绕、纠结
3. 纠正(jiū zhèng):改正错误
4. 缺憾(quē hàn):不完美、不圆满
以下是一些与《匡纠》近义的词语:
1. 整治(zhěng zhì):纠正、整顿、整理
2. 改错(gǎi cuò):纠正错误、改正
3. 矫正(jiǎo zhèng):纠正、修正
与《匡纠》反义的词语是“纵容”(zòng róng),意思是放任、纵容错误的发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