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 下里 ”。 唐 元稹 《旱灾自咎贻七县宰》诗:“生小下俚住,不曾州县门。” 五代 罗隐 《谗书·市傩》:“儺之为名,著於时令矣。自宫禁至於下俚,皆得以逐灾邪而驱疫癘。”
(2).卑下鄙俗。亦指人或文辞之鄙陋者。 宋 岳珂 《桯史·尊尧集表》:“是知当时公议,虽小夫下俚,犹不愜,不特 了翁 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之奂》:“乐人所唱,皆下俚之词。”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道经又有命 张良 注《度人经》勑表,其文辞絶类 宋 人之下俚者,至官秩亦然,可发一笑。”
“下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同“下里”
指乡间、民间或普通百姓的生活环境。例如唐代元稹《旱灾自咎贻七县宰》中“生小下俚住,不曾州县门”,以及五代罗隐《谗书·市傩》提及“自宫禁至於下俚”,均指代民间或底层社会。
卑下鄙俗
形容言语、行为或文辞的低级、粗陋。如宋代岳珂《桯史·尊尧集表》提到“虽小夫下俚,犹不愜”,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批评“下俚之词”,均强调其庸俗不雅的特点。
词源与结构
“俚”本义为民间通俗语言(如“俚语”),含粗俗之意。“下俚”结合“下”(底层)与“俚”,强化了“低俗”的贬义色彩。
用法示例
可用于批评文风(如“下俚之词”)、行为(如“下俚之举”)或身份(如“下俚之人”),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
“下俚”既可指代民间地域,亦可形容低俗内容,需根据上下文区分具体含义。
下俚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言辞粗俗或低俗。通常用来形容说话或行为粗鲁、庸俗或无礼的人或事物。
下俚由“一”和“亻”两个部首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8。
下俚源自于古代汉语词汇,是由“下”和“俚”两个字组合而成的。它的繁体形式为「下俚」。
在古时候,下俚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没有具体的历史文献资料,我们无法确定其古时候的汉字写法。
他的言辞十分下俚,完全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
下流、下作、下贱、俚语、粗俗。
粗鲁、庸俗、低俗、下流。
文雅、雅致、庄重、高尚。
安培计鳖令蕃浑场圃楚甸橱柜大红大绿啖以重利道笠掉俏第二把手东织方里繁音促节刚严共聚工业国贵茂行军竈耗减奸道交葛焦尾靶饥饿疾风劲草咭哩咕哝疾伶竟夜鸠类集族崛地而起狙狡军将纍纍若若领乾薪密理民居末员脑子生锈鞶组贫妾辟世普及轻纤清音其味无穷蘧伯玉折便宜省要试衔碎翦索寞頽山吴楚晤对雾帐咸鸭卵校军携散晞价系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