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镌刻铭文。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祠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勒铭曰: 赵 建武 中所修也。” 宋 陆游 《夜泊水村》诗:“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 燕然 未勒铭。”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会 饮马川 西,忽得 明成祖 勒铭纪功之石於石崖。”
(2).指刻在金石上的铭文。《晋书·郭璞传》:“ 会稽 当出钟,以告成功,上有勒铭。” 宋 杨亿 《成都》诗:“ 张载 勒铭堪作戒,莫矜 函谷 一丸封。” 清 林则徐 《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由制义以及弦诗对策,仿闈试而略有变通,加经解而迨论史勒铭,备众体而学兼今古。”
(3).喻建立功勋。《后汉书·隗嚣传》:“夫以二子之贤,勒铭两国,犹削跡归愆,请命乞身, 望 之无劳,盖其宜也。”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允降》:“上 稽山 看妖氛清尽,勒铭归国。”
"勒铭"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在金石等坚硬材料上镌刻文字,尤指刻写记载功勋、事迹或作为永久纪念的文字。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释义:
刻石纪功(核心义项)
指在石碑、铜器等耐久材料上镌刻文字,记载人物功绩、重大事件或纪念性内容,以期永垂后世。
例:
《后汉书·窦宪传》:"封山刊石,昭铭盛德",描述窦宪大破北匈奴后于燕然山勒石记功的史实 。
唐代李商隐《韩碑》:"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暗喻勒铭器物虽失而文字不朽。
引申:建立不朽功勋或声名
因勒铭行为象征永恒,故衍生出"建立卓越功业、留名青史"的抽象意义。
例:
成语"勒铭燕然"(典出窦宪燕然勒石),喻指建功边疆,留名后世 。
载体类型:
社会功能:
《汉语大词典》:
"勒铭:镌刻铭文。亦指刻于金石上的铭文。"
来源:罗竹风主编. 汉语大词典(缩印本)[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第6卷 第157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勒铭:<书> 在金石上刻写铭记的文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第792页。
通过以上释义可知,"勒铭"不仅是一种文字镌刻技艺,更是中华文明中"文以载道,石以传世"的重要文化实践,承载着历史记忆与精神传承的双重使命。
“勒铭”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以下从不同维度详细解释:
镌刻铭文
指在金石、碑刻等材料上雕刻记录功绩或事件的文字。例如《水经注》中提到“勒铭曰:赵建武中所修也”,即通过刻字留存历史信息。
指刻在金石上的铭文本身
这类铭文常用于纪念重要事件或人物,如《晋书》记载的“会稽当出钟,上有勒铭”,即指钟上的铭文内容。
比喻建立功勋
源自东汉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勒功”的典故(燕然山铭),后世以此代指建功立业。陆游《夜泊水村》中“太息燕然未勒铭”便表达未能立功的感慨。
在近代,“勒铭”一词还曾被用作品牌名称,如“关勒铭金笔厂”,但此用法属专有名词,与原始词义关联较弱。
“勒铭”既指具体的刻字行为与铭文载体,也承载着建功立业的象征意义,兼具历史与文学双重价值。
黯默奥妙白发青衫八家笆篱子奔电璧碎长线丛毛粗通分界拂戾服务行业赶墟庚穴刮锈过此而往骇神宏恺化顺觳食湔濯矜诞静好击柝就寝举用恳亲会狂戾劳绩沦荡轮指縻烂牛市逆意铺房恰意穷壮弃瑕取用起凶群贤毕至染渍森标觞行神母事宽即圆税产伺晨填坟天衣无缝汀濆望云之情午梵仙呗现代汉语词典缃緑缃枝显禄夏汛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