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的意思、明孝陵的详细解释
明孝陵的解释
明太祖 ( 朱元璋 )墓。在 南京市 紫金山 (即 锺山 )南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陵前有石人、石兽群、神功圣德碑等。参见“ 孝陵 ”。
词语分解
- 明的解释 明 í 亮,与“暗”相对:明亮。明媚。明净。明鉴(a.明镜;b.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c.明察)。明灭。明眸。明艳。明星。明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清
- 孝陵的解释 . 明太祖 陵,在今 南京市 东北 锺山 南面。 明 初置卫守护,故其地名 孝陵卫 。《明史·太祖纪三》:“辛卯,葬 孝陵 。諡曰 高皇帝 ,庙号 太祖 。” 清 赵翼 《过前明故宫基》诗:“ 孝陵
专业解析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与含义可从汉语词典角度及历史文化背景进行阐释:
一、词源释义
- 明:指朝代名称,即朱元璋建立的明朝(1368–1644年),表明陵墓所属的历史时期。
- 孝陵:
- “孝”:核心含义为“善事父母”,引申为对祖先的尊崇与追思。朱元璋以“孝”为陵名,既体现其推崇儒家孝道伦理,亦彰显对马皇后(谥号“孝慈”)的敬重。
- “陵”:泛指帝王或诸侯的坟墓。《说文解字》释为“大阜也”,后专指帝王墓葬建筑群。此处指代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
- 整体含义:即“明朝以彰显孝道为核心的皇家陵寝”,特指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与皇后的合葬墓。
二、建筑与文化象征
明孝陵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结合的典范:
- 布局创新:开创了明清两代帝陵“前朝后寝”和“前方后圆”的布局模式,神道依山势蜿蜒,石刻群庄严肃穆,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 文化内涵:其命名与设计深植于儒家礼制,通过神道石刻(文臣武将象征忠孝)、碑文(朱棣所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等元素,强化“君权神授”与“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理念。
三、历史地位与遗产价值
- 明清陵寝典范:作为明十三陵的蓝本,其规制直接影响后世500余年皇家陵墓建设。
- 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其“代表了明初建筑和艺术的最高成就”。
权威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孝”“陵”的释义。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考古学·明代卷》.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学术专著)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Ming and Qing Imperial Tombs [EB/OL]. https://whc.unesco.org/en/list/1004, 2023.(国际官方认定)
- 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 明孝陵官网. http://www.zschina.org.cn/mxl/(管理机构官网)
-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权威辞书)
本文内容由AI生成,旨在提供符合学术规范的词义解析,主要参考文献已标注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下是详细解释:
1.名称由来
- 因马皇后谥号“孝慈高皇后”,且朱元璋推行“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故得名“孝陵”。陵墓始建于1381年,历时30余年建成,是中国明清皇家陵寝的典范。
2.建筑特点
- 布局创新:明孝陵首创“前朝后寝、前方后圆”的陵宫布局,以及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建筑形式,影响了明清两代帝陵规制。
- 神道设计:神道蜿蜒曲折,长达2400米,打破了传统帝陵神道笔直的格局,两侧排列石兽、石人等石刻群。
3.历史地位
- 文化意义: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明孝陵代表了明初建筑与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200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承前启后:其形制被北京明十三陵、清东陵等沿用,被誉为“明清皇家第一陵”,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4.现存遗迹
- 主要建筑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碑亭、享殿、方城明楼等,其中“治隆唐宋”碑为清代康熙帝御题,彰显对朱元璋功绩的推崇。
5.旅游价值
- 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约170万平方米,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是南京钟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南京市文物局或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相关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案伯彪被比伍波幅不知长休超奇持世冲力點鼓调猱酿旦地埶东土山遏勒高邮梗逆宏廓鸿猷华鬓隍堑诙怪会聚角洋羁雌酒葫芦絶伦超群老卖凉货连心刘备流寓里燕鹿顶轮镳苗圃木寓拟墨女妻乞俭弃旧青荷荣滋乳姐擅朝山幽神惠身无立锥收离聚散嵩峻桃蹊柳曲讨赏逃塾推显亡散委禽僞书五虐详说贤谟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