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明 解缙 《春雨杂述·评书》:“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只这刀法,枪法,弹弓,袖箭,拳脚,却是老人家口传心授。” 光未然 《戏曲遗产中的现实主义》:“古代戏曲中许多优秀剧目,尽管在旧社会得不到出版发行的便利,千百年来通过无数艺人的口传心授,终于很好地保留下来了。”
“口传心授”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kǒu chuán xīn shòu,其核心含义是通过口头传授和内心领悟相结合的方式传承技艺或知识,常见于师徒间的教学场景。以下是详细解释:
“口传心授”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注重实践性、互动性和悟性的传承方式。尽管现代教育更依赖文字和标准化教学,但这一概念仍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重要启示。
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探讨,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具体文献。
口传心授是一个成语,源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口头上传授,心灵上领悟。下面将对这个成语进行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进行介绍。
拆分部首和笔画:口传心授由“口”、“传”、“心”、“授”四个字组成。其中,“口”字的部首为口,总笔画为3;“传”字的部首为传,总笔画为9;“心”字的部首为心,总笔画为4;“授”字的部首为手,总笔画为11。
来源:《孟子·公孙丑上》是《孟子》中的一篇章节,其中提到了“君子学道则爱人,爱人则敬口传心授”。这句话意味着学习道德伦理,要爱人,爱人就要尊重传授道德知识和心灵智慧的口头传承。
繁体:口传心授的繁体字为「口傳心授」。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文献中,口传心授的写法多样,如「口稹心授」、「口傳心授」等。不同的文献和时期有不同的写法,但意义相同。
例句:他是一位智者,善于口传心授,让学生们深刻领悟道德的真谛。
相关组词:传授、口头、心灵、领悟。
近义词:言传身教、言传身授。
反义词:书本教育、书本知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