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悛革的意思、悛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悛革的解释

悔改。《宋书·颜延之传》:“ 延之 昔坐事屏斥,復蒙抽进,而曾不悛革,怨诽无已。”《旧唐书·田承嗣传》:“仍以其子 华 尚 永乐公主 ,冀以结固其心,庶其悛革。”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四:“始犹覬鬼神之有职,而后悛革,今不数日,则怪益出,是土神之不职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悛革”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语义指向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悔改并改正错误。该词由“悛”(quān)与“革”两个语素构成,分别承担不同的表义功能:

  1. “悛”的本义为“悔改”,《说文解字》释其“止也,从心夋声”,强调内心对过错的反思与停止恶行的决心,如《左传·隐公六年》中“长恶不悛”即指长期作恶而不悔改。
  2. “革”在此处取“改变、革除”义,如《周易·革卦》中“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引申为对旧有状态的彻底改变。

    合言之,“悛革”指通过内心的悔悟促使行为发生根本性转变,常用于描述对重大过失的彻底修正。例如《后汉书·隗嚣传》载“嚣虽遣子入质,犹负其险厄,欲专方面,故遣臣等云云。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其中“迷而知反”即暗含“悛革”之义(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

在语义层次上,“悛革”强调“由内而外的持续性改变”,与近义词“悔改”相比,更突出行为革新的彻底性与主动性。这一用法在古典文献中多用于规劝语境,如《资治通鉴》中“若其不悛革,则当黜之”,体现对行为修正的强制性要求(参考来源:《现代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悛革”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指悔改、改过,多用于书面语境或历史文献中。以下是具体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由“悛”(悔改)和“革”(改变)组合而成,表示犯错后改正错误、改变行为。例如《宋书》提到“曾不悛革”,即指不悔改。

  2. 文献用例

    • 《宋书·颜延之传》批评颜延之复职后“怨诽无已”,毫无悔改。
    • 《旧唐书·田承嗣传》记载希望通过联姻使其“悛革”,即希望他改过自新。
    • 《南齐书》用“庶或悛革”表达对他人改过的期望。
  3. 同义词与关联词
    常与“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改)等成语关联,强调从错误中转变的态度。


使用场景:


“悛革”是带有书面色彩的悔改之意,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宋书》《旧唐书》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撰八字帆被难扁对璧碎泊船瓜洲痴骸蚩陋鉏锸矗耸电源地宜懂事凡形赶点高屋建瓴哥子钩栏沟主滚圆溜胖害羞杭剧汗浸浸横恩江米讥察寄载苴秸侉饼跨跃链轨利令志惛民穷财匮鸟语花香捧到天上前俯后合,前俯后仰岐趋濡弱沙梁神禽释道失体师心自用死马医肆剽私诉蒐苗汤谷探爪铜筋铁骨同盟国外州猬奋危气违妄文约相涉县市歇马辛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