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口传的意思、口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口传的解释

(1) [tradition]∶把见闻、意见、信仰和习俗通过口说授下去的过程

(2) [oral instruction]∶通过口述来传授

详细解释

口头传授;口头传达。《淮南子·氾论训》:“此皆不著於法令,而圣人之所不口传也。” 唐 韩愈 《进顺宗皇帝买录表状》:“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今,不可口传,必凭诸史。”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四:“凡有所需索,不行文书,但遣人口传指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口传"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口"和"传"两个语素构成。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包含两个核心义项:

一、动词用法,指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授或传播。《汉语大词典》记载:"口传,谓以口传授。"例如《汉书·艺文志》"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句下颜师古注:"口传其说",特指非文字记录的师承传授方式。现代语言学著作中,该词多用于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态,如民间故事、方言俗谚的口耳相传。

二、名词性用法,指代口头传播的内容本身。清代考据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口传之学,不能无失",强调口头传播信息在保存过程中的流变特性。该义项在当代社会语言学研究中,常与"书面传统"构成对应概念。

构词法角度分析,"口"作为限定性语素,标明传播媒介的属性;"传"作为中心语素,确定行为或事物的本质。这种"工具+行为"的构词方式,与"笔谈""目送"等词具有相同的构词理据。《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将其归类为"动名兼类词",在不同语境中可实现词性转换。

网络扩展解释

“口传”是一个汉语词汇,指通过口头方式传授知识、文化或信息,而非书面记录。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口头传授
    指通过言语直接传递信息、技艺或传统,常见于民间文化传承。例如,民间艺人常以口传方式教授徒弟,强调实践与示范结合(、)。

  2. 历史语境中的运用
    古籍中多次提及口传的重要性。如《淮南子·氾论训》提到“不口传”的习俗,唐代韩愈也强调口传与史书记录的互补性()。

二、应用场景

  1. 文化传承
    在史诗、习俗、信仰等领域,口传是主要传播方式。例如,口传史诗是许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教育方法
    传统教育中,口传常与“心授”结合,强调师徒间的心领神会,如《红楼梦》第五回提到的“意淫”需心会而不可口传()。

三、与书面记录的区别

口传依赖记忆和语言表达,灵活性强但易失真;书面记录则更稳定。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描述了口传指令的非正式性()。

四、例句参考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愎气不极不可言喻才自苍水使策罢茶镜成寝眵泪愁促酬寄催化大邑二虚妃耦根鞁管管撼撞黑箱操作会考祸福无门,惟人所召将类积结锦裀开言款志两畿粮食连金泥利朗礼义廉耻隆性卖手毛施淑姿冒幸冥默南半球牌使品茗凄风冷雨骑墙曲洑曲秀才然乃柔魂参参扇暍奢易霜照蔬蓏秫田天牝土蕃托醉外翼惟惟瓮鼻显敞纤尘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