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扇扇苦热中暑的人。暍,伤暑,中暑。语本《淮南子·人间训》:“ 武王 荫暍人於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后因以“扇暍”为颂扬德政之典。 南朝 梁简文帝 《大6*法颂》序:“解网放禽,穿泉掩胔,起泣辜之泽,行扇暍之慈。”《旧唐书·高宗纪论》:“虚襟似纳於触鳞,下詔无殊於扇暍。”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扇暍汉语 快速查询。
“扇暍”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颂扬德政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字面含义
“扇”指用扇子扇风,“暍”意为中暑或受暑热之苦。组合后字面意思为“为受暑热的人扇风”。
历史典故
典故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周武王曾遇到中暑者,将其安置在树荫下,并亲自用扇子为其扇风解暑。这一善举被视为仁德的典范,后以“扇暍”代指统治者体恤民生的德政。
引申意义
该词逐渐演变为对仁政、爱民行为的赞颂,尤其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于称颂君主或官员的惠民政策。例如南朝梁简文帝在《大法颂》序中,将“扇暍”与宽仁政策并列,强调其象征意义。
相关词汇
与“扇暍”类似的典故还有“扇枕温衾”(为父母扇凉枕席、温暖被褥),均通过具体行为体现关怀与孝道。
“扇暍”通过历史故事将具体行为抽象为政治美德,成为中华文化中“以民为本”思想的典型表达。
《扇暍》这个词是指用扇子来把炉火令人扇透气愉快,使暍(中暑)热稍微缓解的意思。
《扇暍》的拆分部首是手,扇,火。它的总笔画数为12。
《扇暍》一词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当时天气炎热,人们往往容易中暑。为了缓解中暑的不适,人们开始利用扇子来往身上扇风,以增强空气流动和散热效果。于是,人们用“扇暍”来形容通过扇子来驱散炎热带来的不适和中暑症状。
扇暍的繁体字为「扇熱」。
在古代汉字中,「扇暍」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字形和结构上。
1. 炎炎夏日,用扇暍的方式,家里的人都感到清爽宜人。
2. 在烈日下工作了一整天后,他感到非常疲倦,不禁拿出扇暍来给自己降温。
1. 扇风:指用扇子来产生风,增加空气流动。
2. 扇动:指通过手持扇子等工具使空气产生动力,既可用作降温,也可用作引风。
1. 扇热:指用扇子来往火上扇风,加强火势或使火旺的行为。
2. 扇风:指用扇子给人或物体吹风,增加空气流动。
1. 散暍:指通过其他方式(如在树荫下休息、喝凉水等)来缓解中暑的状况。
2. 生暍:指中暑,由于长时间暴晒或热节奏等原因导致身体过热、出现中暑症状。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