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忧愁窘迫。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移镇》:“真愁促,怕 扬州 隔断无归路,再和你相逢何处,相逢何处?”
“愁促”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chóu cù,其核心含义为“忧愁窘迫”,形容因忧虑而陷入紧迫、困顿的心理状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该词:
基本定义
指因内心忧虑或外界压力导致的精神窘迫感,常见于古典文学中,用以刻画人物在困境中的复杂情绪。
字义拆解
文学引用
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移镇》中的例句最典型:
“真愁促,怕扬州隔断无归路,再和你相逢何处?”
此句通过“愁促”描绘了角色因战乱与亲人分离的焦虑与无助。
语法结构
该词为联合式结构,两个语素共同强化情感表达,常见于诗词或戏曲中,增强语言凝练性。
现代汉语中“愁促”使用频率较低,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古典文化研究领域。若需表达类似含义,可替换为“焦灼”“忧心忡忡”等更口语化的词汇。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牡丹亭》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愁促》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忧愁焦虑,感受到时间紧迫的压力。
《愁促》的部首拆分为「心」和「人」,其中「心」为上部部首,表示与心理、情感相关;「人」为下部部首,表示与人类有关。
《愁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愁促》一词的来源尚无确切的依据,但可以推测它是由古代诗文中的描述而来。这个词在古代文化中广泛使用,形容人们的内心压抑和时间紧迫的状态。
《愁促》的繁体写法为「愁促」,保留了汉字的原始形态,仍然被部分地区使用。
古时候汉字写作「愁叟」,「愁」和「叟」分别指忧愁和老年人。表示在古代时,人们对于老年人的内心痛苦的描绘,并强调时间仓促。这种写法在现代已经较少使用,主要还是以现代写法「愁促」为主。
1. 最近工作压力大,心情愁促。
2. 考试将至,他感到愁促不安。
3. 分手后,他的内心充满了愁促的情绪。
愁绪、愁眉苦脸、愁容
忧虑、焦虑、压抑
欢乐、愉悦、轻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