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蔬蓏的意思、蔬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蔬蓏的解释

蔬菜瓜果。《新唐书·东夷传·流鬼传》:“土多狗,以皮为裘。俗被髮,粟似莠而小,无蔬蓏它穀。” 元 王祯 《农书》卷二:“蔬蓏亦不可闕者,故穀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饉。” 清 龚自珍 《陆彦若所著书序》:“《尧典》言百穀矣,其后但言五穀、六穀、九穀,五六九以外,蔬蓏可材,尽《尧典》之所谓穀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蔬蓏”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词,由“蔬”和“蓏”二字组成,泛指可供食用的植物类食物。根据《说文解字》对“蓏”的注解,其本义为“在木曰果,在地曰蓏”,即木本植物的果实称“果”,草本植物的果实称“蓏”。因此,“蔬蓏”可理解为蔬菜与瓜果的统称,例如《汉书·食货志》中“园圃毓草木,具蔬蓏”即用此义。

从构词法分析,“蔬”指人工栽培的草本植物,如《周礼》郑玄注“百草之可食者”;“蓏”则特指瓜类或块茎类作物,如《齐民要术》将“蓏”与“葵、韭”等蔬菜并列记载。两者结合后,词义范畴既包含叶菜类(如葵、韭),也涵盖果实类(如瓜、瓠),构成古代饮食文化中对植物性食材的完整分类体系。

现代《汉语大词典》将“蔬蓏”释义为“蔬菜瓜果”,并引《南史·傅琰传》“卖针卖糖,老姥争团丝,琰挂团丝于柱鞭之,密视有铁屑,乃罚卖糖者”的典故,佐证其作为日常生活物资的历史地位。该词在当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文献研究或特定文化语境中。

网络扩展解释

“蔬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蔬菜和瓜果的统称,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构成拆分

    • “蔬”:本义为蔬菜,源自形声字“从艸(草),疏声”,先秦时期用“疏”表示,汉魏时期才出现“蔬”字。
    • “蓏”(luǒ):指瓜类植物的果实,如《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在木曰果,在地曰蓏”。
      合称“蔬蓏”即蔬菜与瓜果,泛指可食用的植物类食物。
  2. 文献例证

    • 《新唐书·东夷传》提到“无蔬蓏它穀”,指当地缺乏蔬菜瓜果和其他谷物。
    • 元代王祯《农书》称“蔬蓏亦不可闕者”,强调蔬菜瓜果在饮食中的必要性。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中“蓏、蔬、枣、栗”并提,进一步佐证其涵盖范围。

用法与演变


相关延伸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说文解字》《新唐书》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臕浇捕案不逾时驰管锄杠吹气胜兰畜仁出神入化祠监打杈德况定絃二校法力无边凡医飞速凤跸風馳電逝佛阁附会穿凿公婆光学玻璃酣呶合面结愲京报人精甲进造酒醉餽赐酷类老表捞毛的鍊钢龙盘凤舞笼禽镂簋朱绂缦帛冒渎米家船蒲昌海千丈妻荣夫贵绮语丧氛苫块身无择行试心水手衫束累陶淬桃原天鹅绒通权达变头晚托靠蛙虾物听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