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邑的意思、大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邑的解释

(1).犹大邦。 殷 周 时尊称上国之词。亦用以自称。《书·武成》:“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 周 。”《孟子·滕文公下》:“惟臣附于大邑 周 。” 杨伯峻 注:“甲文中有‘大邑 商 ’‘天邑 周 ’之辞。金文中亦有‘大邑 周 ’之辞,不仅别人尊之如此称呼,自称亦如此(‘大邑’即‘天邑’)。”

(2).古称王畿、侯国、大夫采地曰邑;尊大之,称“大邑”。《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

(3).大的都邑或都会。《书·多士》:“今朕作大邑于兹 洛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建天京于金陵论》:“通都大邑,无非名胜之区;建极绥猷,必择建都之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邑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核心释义

大邑(dà yì)为名词,本义指规模宏大、人口繁盛的都邑或城市。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作邑于丰,文王烝哉……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其中「邑」指城池,「大邑」即规模超乎寻常的城邦。汉代郑玄注《周礼》时进一步明确:「大邑,王畿之都也」,强调其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


二、引申义与用法

  1. 古代行政区划

    西周时期,「大邑」特指王都或诸侯国都城,如「大邑周」(指周朝国都)。《尚书·多士》载:「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后世注疏将「天邑」与「大邑」互通,均指代核心都城。

  2. 现代地名专称

    今四川省成都市下辖大邑县,地名源于唐代《元和郡县志》:「其邑广大,遂以为名」。该县因境内平原开阔、物产丰饶得称,沿用至今。


三、权威文献佐证


参考文献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遵循学术规范;现代辞书可参考商务印书馆官网或中国知网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大邑”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古代对强盛邦国的尊称

在殷周时期,“大邑”常用于尊称实力强大的上国,有时也用于自称以示尊崇。例如《孟子·滕文公下》记载:“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这里的“大邑周”即周朝的自称。


2.古代行政区划的尊称

古时“邑”指王畿、诸侯封地或大夫采邑,而“大邑”则是对这些区域的尊称。例如《书经·多士》提到“今朕作大邑于兹洛”,这里的“大邑”指周朝在洛邑建立的王畿之地。


3.指大型都邑或繁华都市

现代语境中,“大邑”多指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都会,如“通都大邑”(交通枢纽或大城市)。例如天津被称为“通衢大邑”,九江则被描述为“商贾云集的通都大邑”。


补充说明

如需更详细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宝绘闭关绝市不难不能恻焉吵烦撑杆春茗村鄙搭包堵车遁世离俗樊川噶举派勾面寡居光私归附归正邱首含葩酣战换鹅经毁龀简代健节精理九罗均拉开路寇掠阔落冷嘲热駡陵苕鸾舞孟韩女妻乾车耆阇人工流産丧气三千营山复整妆饰车饰厉衰颓双键疏而不漏水脉水瓶四祥碎琼乱玉索帬诉屈天涯若比邻通子脱樊亡破无视详刑寺谢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