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敛埋的意思、敛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敛埋的解释

收殓埋葬。敛,通“ 殮 ”。《宋书·孝武帝纪》:“死而无收敛者,官为敛埋。” 宋 曾巩 《越州赵公救灾记》:“民不幸罹旱疫,得免於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清 吴敏树 《书义猴事》:“女乃集族人敛埋其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敛埋"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敛"和"埋"两个动词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指对死者遗体的收殓和埋葬,尤其强调对无人料理或无主尸体的安葬行为,常带有慈善或官方行为的意味。

  1. 字义解析与合成词义:

    • 敛 (liǎn): 本义为收集、聚集,引申为收殓、装殓。指为死者整理遗容、穿戴衣物、装入棺木的过程。《说文解字》释“敛”为“收也”。在丧葬语境中,“敛”特指处理遗体的前期步骤。
    • 埋 (mái): 本义为将东西藏于土中,引申为埋葬、掩埋。指将棺木或遗体安葬入土的过程。
    • 敛埋: 二字结合,构成一个动宾结构(敛+埋)或并列结构(敛与埋),完整地指代从收殓遗体到最终下葬的整个安葬过程。其核心含义是收殓尸体并加以埋葬。
  2. 具体含义与语境:

    • 指代完整的丧葬过程: “敛埋”涵盖了古代丧礼中从初终后的小敛、大敛(入棺)到最终下葬(埋)的关键环节。
    • 强调对无主尸体的处理: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尤为常见于描述官府、慈善机构或善心人士对路毙、战死、贫病无依等无人认领或无力安葬的尸体进行收殓和埋葬的行为。例如“收瘗 (yì) 敛埋”(收尸埋葬)、“施棺敛埋”等。
    • 带有慈善、仁政色彩: 由于常涉及对弱势逝者的安置,“敛埋”一词往往与体现仁德、维护社会伦理(如“掩骼埋胔”的古训)或施行仁政相关联。官府组织的“敛埋”被视为德政的一部分。
  3. 历史文献依据: 该词的使用源远流长,在历代典籍中均有体现:

    • 《周礼》思想: 虽《周礼》原文未直接出现“敛埋”一词,但其《秋官·蜡氏》记载:“若有死于道路者,则令埋而置楬焉,书其日月焉,县其衣服任器于有地之官,以待其人。” 这体现了早期官方处理无主尸体的制度,是后世“敛埋”行为的制度渊源和思想基础。
    • 后世典籍应用: “敛埋”一词明确出现在众多史书、地方志、文集笔记中,用以记载官方或民间对无主尸骸的安葬行为。例如,《宋史》、《明实录》、清代地方志中常有官府拨款或民间善堂“施棺敛埋”的记载。

“敛埋”是一个具有特定社会文化内涵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意思是收殓尸体并埋葬。它尤其指代对无人认领或无力安葬的死者进行完整的丧葬处理,这一行为在古代被视为重要的慈善举措和体现社会仁德、政府责任的表现。其语义重点在于对逝者(特别是无主逝者)遗体的妥善安置,以符合传统的伦理观念和社会治理需求。

来源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敛埋”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但核心均与“处理尸体”相关:

  1. 基本含义
    指收殓埋葬,即对死者进行遗体整理并安葬。其中“敛”通“殓”(liàn),意为给尸体穿衣入棺,如《宋书·孝武帝纪》记载:“死而无收敛者,官为敛埋。”。这一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常见,例如宋代曾巩在救灾记录中提到“虽死,得无失敛埋”,清代吴敏树也描述过“集族人敛埋其父”的场景。

  2. 其他解释
    部分资料(如)提到“敛埋”作为成语时,被解释为“隐藏或掩盖真相”。但这一含义缺乏古籍或权威用例支持,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引申或误读,需谨慎使用。


“敛埋”的规范含义应为收殓埋葬,多用于描述古代处理遗体的礼仪或官方赈灾措施。若需表达“掩盖真相”,建议优先使用“隐瞒”“掩饰”等更通用的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

黯然神伤白项乌不落边际残废差除插页成单成事床栏存顾打倒德容东崖斐如飞绡皋夔公邑公因式光芒鼓跗归纳国位含纳潢裱鹄侍郊衢今早计日可待九坎矩方俊民昆仑墟拉卜楞寺来仪所勒抑连宫龙物貌侵没王法门牋模印磐石之固撇扭披沙潜通驱爵嬗更山珍海味省克时客失实时训水帝水皮儿岁路隼质文奸济恶温卷问省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