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垒七修斋的意思、垒七修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垒七修斋的解释

亦作“ 垒七追斋 ”。指旧时人死后逢七做佛事。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四折:“教我战篤速忙把孩儿拜,我与你收拾垒七修斋。”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一折:“我这里自裁划,也不索垒七波追斋,则那两件事敢消磨了我这半世的灾。”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垒七修斋"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宗教仪式色彩的复合词,现多写作"累七修斋"。该词由"累七"和"修斋"两部分组成,指中国民间为亡者连续进行四十九日超度仪式的传统习俗,其内涵包含佛教轮回观念与儒家孝道伦理的双重文化基因。

词义溯源: "累七"源自佛教"七七斋"的丧仪制度,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亡者在中阴身阶段每七日需经历一次业力审判,亲属需连续七次设斋追荐(《汉语大词典》"七七斋"条目)。"修斋"出自道教仪轨,指通过持戒、诵经、祭祀等方式积累功德,《云笈七签》将修斋定义为"洗心净行,通感神明"的修行活动。

宗教内涵: 该仪式完整周期为"初七"至"七七"共49日,对应佛教"中有"阶段转生所需的七个周期。每个"七"日需供奉不同菩萨:如头七拜地藏、二七拜观音等(《敕修百丈清规·大众章》)。《北史·胡国珍传》记载北魏时期已有"设七七斋"的完整仪轨,敦煌文书S.2832《愿文》则保存了唐代为亡妻"修七追福"的具体疏文。

民俗实践: 明代《金瓶梅》第六十三回详细描写了李瓶儿丧礼中"做七七斋"的场景,包括请僧人诵《梁皇忏》、烧寄库冥器等流程。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北京地区"逢七必祭"的习俗,孝属需"持斋茹素,禁绝荤酒"。现代民俗调查显示,该仪式在闽粤地区仍存变异形态,如潮汕"做七"时会焚烧内书梵文的"七纸"(《中国民俗大系·广东卷》)。

网络扩展解释

“垒七修斋”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因语境不同存在两种解释,需结合来源信息区分:

一、佛教修行相关(源自)

  1. 字面拆解

    • 垒:积累、堆积;
    • 七:指七天周期;
    • 修斋:修行与斋戒。
      整体比喻通过长期积累修行达到更高境界。
  2. 具体实践
    佛教徒在七日内进行斋戒,戒除肉食及特定食物,保持心灵清净与专注,以此提升修养。

二、丧葬习俗相关(源自、)

  1. 传统仪式
    指旧时丧葬礼仪中,人去世后每逢七天(即“做七”)举行佛事超度亡灵,亦称“垒七追斋”。
    例如元代戏曲《蝴蝶梦》中提及:“收拾垒七修斋”,反映此习俗。

  2. 文献例证
    该用法多见于元杂剧,如关汉卿《蝴蝶梦》、武汉臣《老生儿》,均描述丧事中的追斋活动。

需注意的争议点

别人正在浏览...

矮个子暗室求物帮丁变格冰碴儿逼问不期而然不圆参察钗镊朝序池沼物出路从驾导航倒言电灌断港绝潢贰负贰师城防碍飞盖奋鳞复旧官费含冻讙朱国季次寇抄口滑魁长淩节沦落风尘率身蒙厚邈掠鸣湍貉道摸门不着魔祟木稷喷噀青白夫青衣人清早禳解绒花三废三七分舍亲私当禗禗悚怯庭芜威慑文绪五行俱下遐遁仙典胁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