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老的意思、壶关老的详细解释
壶关老的解释
《汉书·戾太子刘据传》:“上怒甚,羣下忧惧,不知所出。 壶关 三老 茂 上书……书奏,天子感寤。”后以“壶关老”借指地方上德高望重的长者。 清 吴伟业 《送郭宫赞次庵谪宦山西》诗:“问俗 壶关 老,筹边 马邑 豪。”
词语分解
- 壶的解释 壶 (壺) ú 陶瓷或金属制成的一种有把有嘴的器具,通常用来盛茶、酒等液体:茶壶。酒壶。喷壶。油壶。 像壶的形状或出水状态的东西:壶铃(举重辅助器械之一,形状像水壶)。 姓。 笔画数:; 部首:士;
专业解析
"壶关老"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汇,而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特定称谓,特指东汉初年发生在壶关县(今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的一件著名事件中的人物。其核心含义如下:
-
字面与背景指代:
- 壶关:指地名,即汉代的壶关县,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境内。
- 老:此处特指“三老”。在汉代,“三老”是乡、县一级设置的掌管教化的基层官吏,通常由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
- 合义:因此,“壶关老”字面意思即指“壶关县的三老”。但在特定语境下,它专指在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刘强(后为太子,被废为东海王)冤案中仗义执言的三位壶关地方长老。
-
核心典故与含义:
- 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太子刘强(郭皇后所生)因母后被废而心怀不安,多次请求让位。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光武帝最终改立阴丽华之子刘庄(即汉明帝)为太子,封刘强为东海王。
- 在此过程中,发生了刘强被诬陷谋反的重大冤案(史称“东海王狱”或“太子谋反案”)。刘强面临被诛杀的危险。
- 壶关县的三位掌管教化的长老(“壶关三老”)——姓名已不可考,挺身而出,千里迢迢赶赴都城洛阳,向光武帝刘秀上书,为刘强鸣冤。他们在上书中引经据典,强调父子亲情,痛陈冤狱之害,言辞恳切,据理力争。
- 光武帝览奏后深受触动,最终赦免了刘强,避免了一场骨肉相残的悲剧。
- 因此,“壶关老”的核心含义超越了其字面指代,象征着:
- 不畏强权、仗义执言的勇气:作为基层小吏,敢于为皇室冤案上书皇帝。
- 秉持公义、维护伦常的担当:以儒家伦理为依据,维护父子亲情和司法公正。
- 为民请命、直言敢谏的精神:体现了古代正直士人和基层贤良为民发声、匡正时弊的典范。
-
后世引用与象征意义:
- 这一典故在后世常被引用,用以赞誉那些敢于直言进谏、主持公道的地方官吏或士人。“壶关三老”或“壶关老”成为正直、勇敢、有担当的谏臣或地方贤良的代名词。
- 例如,后世文人或史家在称颂地方官员敢于为民请命、不畏权贵时,可能会用“有壶关老之风”来比喻。
“壶关老”一词,源于东汉初年壶关县三位无名三老冒死为废太子刘强鸣冤的历史事件。其字面指壶关县的三老,但深层含义已固化为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不畏强权、秉持公义、敢于直言进谏、维护伦常与公正的崇高品德和勇气。这个典故是中华文化中歌颂正直与担当精神的重要篇章。
参考资料来源:
- 《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第一下》及《后汉书·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记载刘强让太子位及受封东海王背景) - 可查阅中华书局点校本或在线资源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后汉书》 (需核对具体卷目)。
- 《汉语大词典》 (收录“壶关老”词条,释义引述该典故) - 可通过专业词典数据库或权威出版社版本查询。
- 历代史评与笔记 (如对“壶关三老上书”事件的评述) - 散见于各类史论著作或类书(如《册府元龟》谏诤部等)。
网络扩展解释
“壶关老”是一个历史典故性词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一、词义来源
该词出自《汉书·戾太子刘据传》记载的事件:汉武帝晚年因“巫蛊之祸”迁怒太子刘据,群臣无人敢谏。壶关县一位名为令狐茂的三老(乡官)冒死上书为太子辩冤,最终使汉武帝醒悟。后世以“壶关老”代指地方上德高望重、敢于直谏的长者。
二、历史背景
- 事件核心:汉武帝宠臣江充构陷太子谋反,太子被迫起兵诛杀江充,但被诬为叛乱。壶关三老令狐茂上书陈情,指出太子本无谋逆之心,促使汉武帝反思。
- 三老职能:汉代“三老”是乡级官职,负责教化百姓、调解纠纷,多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
三、后世引用
清代诗人吴伟业在《送郭宫赞次庵谪宦山西》中写道:“问俗壶关老,筹边马邑豪”,以“壶关老”借喻地方贤能之士。
“壶关老”不仅是对长者的尊称,更蕴含敢于直言、为民请命的精神内涵,其典故体现了古代基层官员在重大事件中的道德担当。
别人正在浏览...
败绩失据贲帛搏手不教而诛才淑常宪呈诉成幼吃明不吃暗辏积大音稀声丢三落四杜若耳目昭彰费心劳力改作公宴国狗和璧隋珠怀内子讳饰格僭王击博救急扶伤儁令看觑科斗文字口吞三世廉循岭表麟阁像龙官履年明服南熏内瓤,内瓤儿逆计碰响栖庇轻歌剧轻雷清语扰累孺月杀气深克沈渊实底收养霜发四殃送亲娘子天王星町畦推干就湿吞舌苇莞文工团诬惑鲜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