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径自。《敦煌变文集·燕子赋》:“见他宅舍鲜净,便即兀自占着。”
(2).亦作“ 兀子 ”。还;仍然。《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你记得当时在月臺上赏月,把我许你,你兀自拜谢。你记得也不记得?”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谁知今日见伊,尚兀子鰥居独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范进 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髮,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隻,兀自拍着掌。” 王统照 《刀柄》:“ 周老头 听见主人高兴的评判话后,却兀自没停手。”
“兀自”是一个汉语副词,读音为wù zì,主要用于早期白话或文学作品中,现代汉语使用较少。它的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径自/公然
表示未经允许或不顾他人,自行决定行动。
例句:《敦煌变文集·燕子赋》中“见他宅舍鲜净,便即兀自占着”,描述燕子径自占据他人房屋的行为。
仍然/还是
强调某种状态或动作持续不变。
例句:《儒林外史》中“范进兀自拍着掌”,体现人物持续的动作状态。
词源:
“兀”本义为“高耸平坦”,后引申为“仍然”(如杜甫诗中“突兀”形容高耸);“自”为副词后缀,联合使用后固定为“依然、径自”之意。
语境:
多用于古典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如《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的“兀自拜谢”,现代汉语多见于仿古表达或特定修辞。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用例或权威解析,可参考《汉典》《敦煌变文集》等来源。
兀自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坚定自强,独立自立,不依赖他人的意思。
兀自的部首是儿字底部的八字形,拆分部首为儿,拆分笔画为3画。
兀自的字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说文解字》,意为积极行动,不依赖他人。
繁体字中,兀自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兀自」。
在古代汉字中,兀自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古时候的兀自写作「屋自」,表示依靠自己,自立自强。
他从小家境贫困,但是兀自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奋发向前。
自立、自主、自信。
依赖、依附。
阿尊事贵把持摆谱儿辩谳碧筒不弱参禅沧流参配摛笔愁发典明点射曡嶂地区差价斗宠顿食厄会儿男烦言碎辞废然風魔九伯粉戏尃濩高顾遐视横戈阖苏皇德华铅毁訿混应滥应虎啸龙吟狡暴瘕疝棘地劲壮机陷渴慕抠裳冷债凉花吏卒漫识命臣明婳僻介省场慎问手稍帅尔岁阳铤而走险同归殊涂团焦讬贸妄心闲安详定香扇邪见幢